近日在学习读《崔其升杜郎口经验》读后感后,我感慨颇深。教育孩子的核心是培养其健康人格,而健康人格必须从培养良好习惯开始,良好习惯是健康人格之基。如果养成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有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了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
在教育中我尽可能地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在班级中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获得自信、自强,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讲文明、讲诚信等一系列好习惯。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也更多、更大。因此,充分利用家庭教育力量于学校教育相配合,协同学生父母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一名男生从外校转入我班,一开学就发生了一系列“案件”:上体育课时,同学一不小心碰了一下他的头,他竟然抬脚把别人的腿给踢破了,结果另一位同学哭着来告老师,经常因为一点小事而与同学吵得脸红脖子粗;上课时不能集中精神听讲,不按照老师的要求很好的与同学合作;集体有活动也不参加,任课老师进行说服教育,他就摆出一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架势,学习、纪律都因此受到影响。同学们见他这样都敬而远之,渐渐的他开始感到孤立、愤怒,更加变本加厉。有一次,它的同位和小组成员联名向我举报他破坏纪律,和同学打架,坚决要求将他开除出他们的合作小组。看到这种现象,作为一名没有一点经验的新教师我心急如焚,但我很快镇定下来。一方面请教有经验的优秀教师,一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和书籍,结合该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设计辅导方案。
首先,通过家访我了解到他的父亲常年在外出差,经常不在家,很少有机会和他交流。他从不主动和母亲交流,因此有很多事情藏在心里,一遇到烦恼和困难郁闷在心里,无出发泄。久而久之,使它对外人产生了隔阂、不信任别人、不能容忍别人的一点错误,使人很难相处。这样,他又怎样对学习发生兴趣,怎能对生活充满热情呢?他只能从欺负他比他弱小的同学中找到“成就感”,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如何使该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学会正确与人交往、树立自信心,使他对生活充满希望和自信,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难题。
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改善师生关系,消除其逆反心理。
2.以少先队队会的形式,展开专题讨论。
我开展了多次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围绕“应如何正确对待同学的缺点”、“如何团结、帮助同学”等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该生和其他同学都受到了很大的震动,也使他进一步明确了学习和生活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3.优化家庭因素,改善亲子关系。
该生的这种转变不但同学老师看在眼里,他父母更是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我向他母亲全面介绍和分析了他近来的学习,生活变化,充分肯定其身上的优点和长处,看得出,他的母亲对孩子的进步,是感到高兴和欣慰的。我进而诚恳地指出由于家庭对他的影响,并结合一些实例进行具体说明,其父母都先后表示一定要尽力与学校配合,使他有更大的进步。随后,我与他们制定了一些具体措施:老师和家长定期联系,互相了解学生在校,家中的的表现;针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商讨并制定相应措施等。
通过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不懈努力,现在他的表现令老师、同学、家长都很满意,当他看到自己的进步后,也不禁感慨道一定要继续努力,将形成的好习惯保持下来,争取更大的进步。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增强能力。孩子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等他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好习惯成了自然的行为,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作为家长,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更是应该把习惯培养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