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读《走在行知路上》有感

发表时间:2011-10-24 阅读次数:682
    文淡如菊,人淡亦如菊。朴实的文字,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平白的话语,没有故作深刻的说教;平常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的篇章;平凡的岗位,没有叱咤风云的气势。然而有一股无形的魅力征服了我,许多教育的故事感染了我。
    从这些朴实的话语中我着实感到杨瑞清这位乡村教育家的不平凡:毕业时,原本有机会留在城里的他,却主动要求到最苦最偏僻的乡村小学当教师;有“升迁”的机会,却不在县城里当官,几次反复要求回到行知小学:“适合做青年团工作的人不少,不缺我一个,扎根乡村教育的人不多,不能再少我一个。”在艰苦的条件下,搞教育改革,不断探索求新,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从教20多年,始终以满腔热情献身于陶行知先生的“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他总结了20多年来办好乡村教育的三点经验,即办农村教育要学会联合,教农村孩子要学会赏识,当农村教师要学会自信;他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把一所只有7名教师、150多位学生、几间透风漏雨的教室和一些破旧课桌板凳的、教学质量低下的村小,办成了一所“省级模范学校”,用热血创建了一所新型的农村小学;他先后获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教师、全国师德标兵等称号。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信念的力量。正是陶行知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正是他对陶行知思想的执着,才会让他选择到偏僻农村,几十年如一日地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其实我们每个人初走上讲台,都曾怀抱着美好的教育理想,但可能随着时间推移、岁月流转,这份理想已是慢慢变淡,甚至不复存在,于是我们每天所从事的便成了工作,不再是一份事业,而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教育,只能出现职业的倦怠。所谓信念决定成功,态度决定高度,思路决定出路,实力决定魅力,杨瑞清的成功,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坚定信仰,离不开对行知思想的再发展。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坚持的力量。在行知小学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他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与磨难,但他始终坚持,不曾放弃,他也曾遇到行知小学办不下去的窘境,那时的他,充满了自卑,充满了失落,但他坚持谋发展、求出路,在中国乡村教育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扛起了乡村教育的大旗在猎猎飞奔。是啊,教育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困惑和迷茫,在问题前面,是选择迎难而上,还是止步不前,需要的是一种勇气,一种对教育的坚持。
    杨瑞清讲过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在中国搞教育的人,两个地方不能不去,一是曲阜孔庙,孔子代表了中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思想的极致,堪称万代师表,二是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纪念馆,代表了近代教育家的思想,陶行知是被毛主席尊称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所以,学习、弘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目的还是为了发展,在万世师表的肩膀上继续往前走,真学、真做、真发展。正因为杨瑞清真学行知,认真做事,坚持不懈,真正学到了本质上,所以才能在全国学行知的千千万万学校中,明确地提出了南京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学校目标:“上千农家子弟健康成长的现代校园;上万社区农民终身学习的精神家园;众多城市学生尽情体验的乡村田园;无数有识之士热情共建的文化乐园”。作为嘉兴市陶行知实验学校,对我们来说不应该仅是一块牌子一个称号而已,尽管我们有丰子恺这张响当当的名片,如能探寻二者之间的共同点和联接点,不失为学校追求特色发展的一条佳径。因为,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包括德育、美育、体育、劳动、创新等许许多多的具体内容,今天看来仍有极强的生命力,也正是我们今天在课程改革中所追求的。系统地研究我们这些教育思想,并且发扬光大,应该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杨瑞清,一位行知路上的领路人,留给了我们太多的感动和敬佩,也留给了我们太多对教育对工作对自己的思考,做一名怎样的教师,他已经用自己的行动真实地告诉了我们。尽管我们也会在工作中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我们自信、自强、自律,相信信念的力量,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寻我们一定会收获理想的教育,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让青岛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