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宏甲所著的报告文学《中国新教育风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青年教师朱海燕自恃参加过高考,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想用她一人的时间为学生节省时间,办法就是自己加班加点把习题尤其是重点题、难题做得非常简洁、概括,简直就是走出了一条通往答案的最短的路。然而当她发下卷子测验后,却发现大部分学生竟然都没懂。她怀着抱怨的心情向王智能老师请教,才知道是以自己的聪明办了一件最傻的事:以教师的努力替代了学生的努力。
的确,当下许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都有这样一个愿望,就是希望能够又快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即找到一条捷径,帮助学生直接获取相关的知识,使其快速抵达成功的彼岸。但是,笔者认为,教师可以以自己的经验去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然而,这并不代表学生的学习过程、摸索过程就可以省略,就可以被取代。因为,任何一种知识或能力,学生必须自己学习才能获得,而学习的过程不可能是一条没有波折的直线,必定会有曲折存在。如果我们不想让学生经历这些曲折,想以自己的努力去替代学生的努力,那么学生学习的结果就会是“消化不良”。
笔者不禁想起曾经阅读过的一则小故事:这是一个有不同国籍孩子的幼儿园。孩子们正在沙坑里玩沙,玩具有小铲、瓶子和漏斗,此时正值家长来接孩子回家。美国孩子用小铲把沙子装进漏斗,但他发现漏斗总也装不满,疑惑地拿起漏斗上上下下看了一会儿,似乎明白了其中的奥妙,于是用手指堵住开口,使漏斗装满了沙子。接着,他试图把漏斗里的沙子倒进瓶子里,可是发现从手指移开到对准瓶口,沙子已漏得差不多了。他开始加快手指移开的速度,几次之后,他突然意识到,把漏斗直接对准瓶口,沙子就会听话地进入瓶中,他按照这种方法很快装满了一瓶沙子。一直在旁边未动声色的妈妈这时高兴得拍手以示鼓励。中国孩子一开始也是忙着拿起漏斗往瓶子里装沙子,同样也发现了问题,所不同的是,旁边的母亲一看沙子都漏光了,就手把手地教孩子把漏斗直接对准瓶口,然后再灌沙子。结果孩子没经历任何挫折就学会了正确的方法,但也很快就爬出沙坑不玩了,因为玩沙的过程一被简化就没什么意思了。
故事中的两个孩子都知道了答案,美国孩子虽然慢了些,但因为自己经历了寻求答案的过程,所以在产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孩子虽然快了些,却只得到了一个枯燥的答案,“不劳而获”使其兴趣索然。试问,如此即便知道了答案又有什么意义呢?要知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错误—正确—错误—正确”的过程,经历了这个过程,知识才会在学生脑中生根、发芽。如果我们不让学生自己去经历学习的过程,去经历学习过程中的那些曲折、错误,让他们“不劳而获”,他们就不可能真正获得知识和能力。
古人云:“文贵自得,书忌耳传。”笔者呼吁:不要以我们的努力去替代学生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