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名君之一,魏征死后,李世民亲临吊唁,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由此可见,李世民之所以能够开启“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主要是因为他善于“照镜子”——以人为镜,广开言路。其实,教师也应在照镜子中不断进步。
会照镜子的教师不会拘泥于照一面镜子。他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既不满足于已有的经验,也不满足于获得的荣誉。他会把领导、同事、学生、家长,甚至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当成镜子,他会把网络、报刊、书籍乃至每一个新鲜事物都当成镜子,他不怕在这些镜子前面亮相。因为他明白,只有从更多不同的镜子中看自己,才能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自己。
会照镜子的教师能善待每一面镜子。他从不会为镜子照出自己的丑陋而恼怒,也不会为镜子照出扭曲的自己而怨恨,他会用坦诚和宽容随时把镜子擦亮。因为他懂得每一面镜子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他懂得没有镜子的帮助,他永远无法发现影响自己形象的因素,也就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完美。
会照镜子的教师从不迷信镜子。他做镜子的主人,但不做镜子的奴仆。他知道镜子中的自己永远不会是真实的自己,真实的自己只能由自己主宰。因此,他从不迷信哪一面镜子,不会过于在意镜子中自己的形象。无论在怎样的镜子前,他都会保持清醒,始终把目光锁定在问题上,坚持不懈地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不是为镜子而改变自己,而是为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和不辱“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而行动。
会照镜子的教师能够依靠镜子提升智慧,增加魅力。他坚信每一个人都是一座智慧的宝库,他相信每一本书都是精神不可或缺的营养,他懂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他会认真聆听、仔细阅读、深入思考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建议,并竭尽全力把它们融为一体,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他会随时关注教学过程中的热点问题,并竭尽全力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会照镜子的教师能让照镜子成为一种习惯。“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卓越者在做一件事情时,能够持之以恒,善始善终。会照镜子的教师也是如此,他深谙不照镜子就不能发现问题,就无法进步的道理。所以,他会随时提醒自己:别忘了照照镜子。正是这样的长期坚持,使得照镜子成了他自觉去做的乐事;也正是这样的习惯,使得他的形象永葆青春,格外动人。“君子不镜于水而镜於人。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墨子·非攻中》)一句话,教师要学会照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