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名师人生》编辑同志的约稿电话,仔细思考“名师人生”四个字,我又有些后悔答应撰写这篇稿子。我反问自己:你是名师吗?你名于何处?如果姑且先算个“名师”,那么,你仅仅20来年的从教经历,与那些从教几十年的前辈相比,又怎么称得上“人生”二字呢?是啊,从教近20年,尽管已经成为特级教师,但是,随着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入和体悟,我感到,无论对于教育事业,还是对于语文教学工作,我只是刚刚跨入门槛,我只是行走到了对事业与专业追求的一个新的起点上。“人生”二字,对于目前的我来说太大了,我只能写一写自己的“成长追求”。
做有志之师
三十九年前,我出生在北京的偏远农村。十五岁时考入为郊区县代培教师的北京回民学校民族师范班。毕业时,一个偶然的机会留在了实习的北京小学。是这样一所名校,是这样一块沃土,把我从一名普通老师培养为一名特级教师。也许有人会问:你是不是从小就喜欢当教师?是不是受了哪位老师的影响从而树立了当教师的志向?说实话,当初我最朴素的想法就是考入师范后,可以免学杂费,国家还发给伙食补助,而且从此可以“农转非”。这样的待遇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已经很具有吸引力了。至于从事神圣的教师工作、至于树立从事教育事业的志向,是一点想法都没有。
那么,立志做好教育工作的决心是什么时候有的呢?是工作后,是教育实践使我产生了“莫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的信念。我是1988年工作,那时,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待遇都还很低,小学男教师少得可怜,更是被人看不起。不是有那么句老话吗?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我记得刚刚工作不久,有一位家长见到我,一个劲儿地说:“你们天天哄这帮孩子,真是不容易。”听到一个“哄”字,我当时望着他异样的笑,没有说什么,但我一下子明白了导致小学老师社会地位低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没有“专业的形象”,只是大家都能做的“哄”小孩子的事。于是,我暗暗决心:我一定要好好工作,让你们知道,教师不是哄孩子的职业,而是一门需要不断研究的专业。所以,从那时起,我就萌生了要做好教育工作的志向。
我想:教育绝不是随便找个人就能做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不都是所谓的孩子王吗?但是,他们是真正的教育家。我也在教育教学一线工作,为什么不能向他们学习,也把教育教学工作干得更好呢?拿语文教学来说,从教育理论到教学实践,有那么多的问题需要去研究。决不能做一个一辈子就只教书本上知识的教书匠,而一定要在语文教学上有所研究,有所建树,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这就是我的志向、我的追求。
志向是什么?如果说生活、事业的航船是在茫茫的人生大海中航行的话,那么,志向就是彼岸高山上的灯塔与航标,它可以使我们搏击风浪,永不放弃。志向,它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力量,给人以毅力,给人以执着的精神。正是立下这个志向,多年以来,我从没有改变过自己的追求,反而随着我对教育工作的认识、理解,这种志向、这种信念更加强烈。正是有了这种志向,社会上几次下海经商的热潮没有动摇我干教育工作的决心;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志向,十几年来,我把自己的岗位作为研究的对象,不断的反思、改进、创新;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志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不断地摈弃落后的教育观念、方法,弘扬新的教育理念;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志向,在与家长的沟通中,我坦诚表白自己的教育思想,指导家教工作,让家长感到我们在真诚地关心他的孩子、研究他的孩子、帮助他的孩子,家长从我的身上能看到教育的生机、活力,看到新时代的教师的新形象;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志向,我更加远离了 “实惠主义”的急功近利的手段,沉稳心境,研究育人的方法。
我深切地体会到,没有志向的教师,只能靠短暂的激情提高工作的质量;而树立志向的教师,理想和信念的力量将使他在脚踏实地
和矢志不渝的追求中提升工作的价值。
做育人之师
教师最根本的工作是什么?这是一个最基本、而又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思考的问题。多年来我感到,我们许多教师每天都在勤勤恳恳地工作,勤恳得顾不上再思考“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师”这些看似简单、而又本应该不断思考的问题。
而我呢?当我有一天在艰难地处理完学生问题的时候,当我有一天疲倦地整理好判完作业本的时候,当我有一天自己都不满意课堂教学的时候,于是,我沉静下来,认真地、重新思考“教师”这两个字……
对于“教师”“教学”“教育”我一直思考到了今天。近二十年教育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告诉我:没有剥离教育的教学;教学工作的根本在于育人;教师是引领学生追求人生幸福的人。如果我们把每天的工作全部定位在那一张试卷上、如果我们的眼睛只盯着书本上那点知识,而不是把育人作为价值追求,那么,你就永远成不了一位“明”师。
记得我教的一个学生,是个聪明的男孩子,五年级接班时很个别。他母亲是日语教师,他父亲是德语翻译。他一直崇拜的国家是日本,总也看不上自己的祖国,他还给自己起了个日本名字。同学们不太喜欢他,他也不喜欢和同学来往。我找他谈话,他就是认定日本什么都比中国好。我想这与他的家庭背景有关,也与他的年龄有关。怎么办?一味地训斥吗?我没有这样做。记得接班后没几天,他妈妈郑重地告诉我,从我教的第一天起,他就喜欢我讲课,每天回家都滔滔不绝地模仿我怎样教学。于是,我抓住他喜欢自己教学这一点,拉近与他的感情。他本来就喜欢看书,后来在我的影响、鼓励下,又喜欢上作文。暑假,他竟把所读的成吉思汗的历史故事书编成了“电视连续剧本”。记得有一次,我讲《草船借箭》,最后的板书是一首诗,很吸引同学们,他更是喜欢。第二天,他竟应和了一首诗,把成吉思汗的故事也编成了古诗。听着我的称赞他得意极了。我抓住这些契机,和他聊历史,聊祖国灿烂的文化,讲日本侵略我国的罪恶历史,并使他认识到日本的文字也是从我们中国的文字发展而来的。渐渐的,他改变了自己幼稚而又不正确的认识,思想上有了进步,和同学们的关系也融洽了。
我总在想,一个语文教师,决不是简单教写几个字、读几篇文章,而是应当传承祖国灿烂的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作一个引领学生追求人生幸福的人。让学生因你的教学感到校园生活是那么快乐,让学生因你的教学感到祖国语言是那样充满魅力。这是一种教学价值与教育境界的追求。记得2001年的元旦我收到过一个毕业学生的来信,她告诉我没能考进名牌重点大学,而是上了一所普通大学,她曾失落过。但,她用“做有骨气的人”的话勉励自己,要走好今后的路。这使我回想起当年,我发现她很爱读文学方面的书,于是送她一本《朱自清散文选》,并在扉页写上了这样勉励的话语:“做有骨气的人”。谁想,今天她还记得。我想,这就是语文教师育人的力量所在吧。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无论你是哪个学科的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上,都要把“尊重”二字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是育人的重要前提。因为,“尊重”更是爱的春风,它能够昭苏万物。我认同,教育不是在塑造泥偶,不是在加工机器,不是在训练骏马,而是在影响人的灵魂。因此,在工作中,我尊重学生,了解他们,研究他们,洞悉他们的内心世界,使教育工作深入到孩子的心中。在我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位男孩子,由于种种原因,从来不服从班主任教育,总是跟班主任对着干。接班后不久,我按照他给的地址去家访。在寒冷的黑夜里,顶着刺骨的北风我找了两个多小时也没有找到他的家。第二天,我耐心询问这名学生是怎么回事,结果是他给了我假地址,理由是:一要考验我有没有耐心,二是他的妈妈正犯心脏病,怕老师告状加重了妈妈的病情。我没有严厉地批评他,而是和蔼地说:“给老师假地址是不应该的。你用这个方法考验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合格?你妈妈有病,你应该如实告诉我,我会妥善安排的。不过,从这件事也可看出,你还是很爱你妈妈的。只是对老师的信任和爱还不够。”听着我真诚的话语,他感到了老师那颗坦诚、火热的心,惭愧低下了头。由于我经受住了“考验”,这名学生逐渐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他把真实的地址写给了我,主动邀请我家访。正是我把教师的心贴在学生的心上,正是我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人来对待,满腔热情地热爱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才使学生健康的人格得到发展。
我想,一名成熟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力避过于学科本位的倾向,不要语文教师只想“语文”,数学教师只想“数学”,必须首先想到“育人”。那些一门心思教知识,而全然目中无人的教学,不是成功的教学。一名语文教师必须站在育人的高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
做专业之师
教育实践讲究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其质量的生长点之一就是“研究”。我想,小学教师之所以社会地位低,与自身的工作模式有关。为什么许多人看不起你的工作,就因为你自身的工作方式、方法证明了自己的工作层次低,缺乏专业研究的特征。重复过去,重复经验,重复自己,是许多教师容易走的道路。
面对更新的教育理念,面对发展的时代,面对变化的学生,以“不变应万变”的教学经验往往在教育对象面前显得软弱无力。一句话,教育需要不断更新的经验,需要研究型教师。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没有日常的教学研究,没有不断的创造性劳动,教学工作就会失去生命的活力。
我很庆幸成长在北京小学。它在教师的专业发展中一直倡导教师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把研究、解决问题作为质量的生长点。“带着课题走进教室”这是我们学校的一贯要求。我感到,“带着课题走进教室”,就意味着每一天都有新的创造起点。记得有一年我接了一个四年级班,通过调查,我发现学生都很发憷写作文,在学生眼中,作文是语文的堡垒,作文是折磨人的学习内容,甚至作文是教师惩罚学生的手段。因而,作文内容假大空,作文兴趣不浓。第一次写作文时,朱晓阳同学眉头皱成了疙瘩,赌气地趴在桌子上一字不写。当我走到他面前时,他求我:“老师,您干脆让我抄几遍课文吧!我真不会写。”我说:“就写写你的暑假生活吧。”他说:“没生活。”我说:“怎么没生活呢?”朱晓阳说:“暑假天天待在家里,哪也没去,所以也没碰上谁掉到水里,没法救人。这怎么写啊!”当时我忍不住笑了,他竟然认为写暑假生活就是写做好事,写英勇救人。可见,学生把作文与生活割裂开了。所以,我把调动学生作文兴趣,提高作文能力做为研究的课题,从激发作文兴趣、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入手,使学生逐步消除怕作文的心理障碍。我记得刚给学生上了一周的课,周五放学时,学生问留不留周记或大作文,最好别留!我说:“今天不留作文,也不留别的作业,老师只是特别想知道你上了一周语文课的感受,还有希望我今后怎么教语文、怎么留家庭作业。可是时间来不及了,你们回去能不能给我写封信,把心里话说出来。”学生说行。结果周一都交上来了,连朱晓阳都写了几句希望的话。其实,这就是一次作文练习,只是不动声色,消除了习作的心理障碍。它帮我摸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许多真实情况。
在研究中,我发现学生作文要写得好,一定要有一种冲动,一种倾吐的欲望,否则,就会生编硬套。因此,我经常抓契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记得春天到来时,许多同学在课间提出春游。于是,我在语文课上,引导学生描绘初春的美景,用古诗颂春,以歌声赞春。学生情绪高涨时,我问:有许多同学提出要春游,谁说说春游的好处?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正在学生说得兴致浓时,我一本正经地说:“这么大好时光别荒废了。现在外出,容易发生安全事故。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是珍惜春光,多读几篇课文,多学点知识多好啊!因此,我决定,今年我们班不搞春游了,继续上课。”话音未落,班里已像炸开了锅,许多学生一下子站起来坚决表示反对,有的涨红了脸和我辩理,有的表示下课找校长反映情况,还有的干脆说要把情况反映给教育局。我说:“这样吧,你能不能给我写封信,讲讲道理,让我改变这个决定。谁写得好,谁为全班立了大功了。”学生马上表示:好,就这么办。于是,教室安静下来,只听见刷刷的写字声。田晓晔同学下了课也不休息,用了40分钟,一气呵成,写了一封长达一千多字的信,语言委婉,对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其他同学也写出了情理相融的好作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正因为坚持这样的课题研究,学生学习的质量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研究语文、教学语文十九年,“不重复过去”是我的一个教学工作准则。我认为,任何教学设计都应随时间、环境、学生等因素的变化而进行调整,乃至大动手术,绝不能“克隆”“复制”。因此,无论是日常教学,还是上公开课,我都要重新备课,体现出我对学生、教材、教学理论的最新认识。也正是不断的研究,我由衷享受了教学的乐趣,并从中感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
多年来,我体会到,语文教师整天在做的工作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则是至关重要的。拿朗读来说,由于我喜欢朗诵,所以,在教学中就发挥这一特长,用声请并茂的朗诵吸引学生。《小英雄雨来》这篇小说很长,但当我朗诵时,学生听得聚精会神,津津有味,时而发出笑声,时而屏住呼吸,他们对凶狠的鬼子恨之入骨,他们对机智的小英雄无比敬佩。这就是教师基本功的魅力。我最近看到许多推出的研究课上,语文教师板书不但不漂亮,而且速度很慢,甚至写错别字。教学的时候,你又会发现,老师的朗读平平,语言也没有魅力……有些教师钻研教材总不能深入,因为他自己就读不深入,总在教学参考书上绕来绕去。我想,这样的教师怎么能培养好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做一名专业型的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教师专业的发展也要求不能停止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语文教师应该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如蜜蜂采蜜,广泛涉猎,什么言语教学论、什么语感教学论等等,都应学习,特别是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理论更值得细细咀嚼、吸纳。只有丰富了理论素养,再加上自己的深入思考,才能较好地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脉搏,不致于跟“风”跑。“治学不为媚时语,独寻真知启后人”,要达到这样的专业境界,没有理论功底,就没有实践的“底气”。
思考成长的历程,我感到,虽已从事教学近二十年,今天还做了副校长的工作,然而自己仍是刚刚起步,对教育的追求永远没有终点。对我说来,头等重要的还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向语文老前辈学,向同行学,向学生学,向书本学,向社会学,向实践学。宋人张载《咏芭蕉》诗这样写道:“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愿学新人养新德,旋随新叶长新知。”我愿以此与语文教师共勉,增添新知,与时俱进,向着更高的目标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