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是Spark课程给我比较深刻的感受。
正像华师大王晓瓒博士所说,在课堂上,教材仅是一个工具而已,是一个显性的存在,通过教材真正落实到学生身上的是知识、技能和思想。那作为载体的教材承载着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隐性的)?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教到什么程度?为什么这样教?Joan 讲师对此有着自信而独到的理解。或许,有什么样的理念的确生成什么样的课堂,因为在她的课堂上你看不出丝毫地为“教”而教的迹象,一切都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堂目标被巧妙地隐藏在教学内容里,即通过有目的的身体练习来渗透教学目标。社会适应和心理等隐性目标的生成更是通过创造性的游戏设计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有的参会老师说Spark课程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的方式(即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其实比较我国新课程三维目标的理解,我认为其最终还是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我们必须摒弃某些类似“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法,多一些新课程倡导的类似“领悟式”的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孩提时代,学生对“努力学习”的“谆谆”教导是有抵触的。所以,Joan培训师从不在课堂上表述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大多时候,孩子对空洞的说教也极为反感。所以,Joan 培训师从不会刻意的在练习之前做过多解释。有的只是规则控制下的play和Recreation,这在她第一堂课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当我们踏着音乐的节拍在培训师的带领下先后做了生活中熟识的四个动作后(踏步行进、天鹅舞、滑冰、击掌拍臀),稍作喘息,又把刚才的动作连续起来进行了巩固复习,当我们正纳闷于热身活动竟然这么长时间时,音乐骤然停止, “恭喜你们刚刚学会了一套初级健身操!”。Joan 讲师的话音刚落,我们便恍然大悟,随后,体育馆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原来天鹅舞和滑冰等舞步就是韵律操中的交叉步、侧滑步和v字步。恰巧应验了她在理论课上的一句话:Turning kids on to movement!(让孩子们动起来)。
(二)细节决定成败
胡适在《差不多先生传》这样说,中国人不缺勤劳和智慧,但一向重大轻小,不愿做小事,不愿把小事做细,凡事“差不多”,缺少的是做细节的精神。反观美国spark体育课堂,处处彰显细节——
案例一:管理是严肃的爱——规则胜于一切
在一次勺子球的游戏中,我们青岛的一位老师故意违反了规则想试试老外的反应,结果还真的让Joan给发现了,其罚则是离开场地静立30秒并由她亲自伴同。事后,Joan讲师告诉我们:教师不一定用语言去约束孩子,要让孩子在了解规则的前提下去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教师一定要传递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遵守规则并不妨碍你走向成功。但破坏规则是要受到惩罚的,并且会殃及他人。
案例二:一点微小的改变,往往解决一个大问题。
我们国内学生也经常玩橡皮筋,但往往有两个人一动不动的撑着橡皮筋,为解决这两个人的活动问题,joan向我们展示了spark课程的橡皮筋----即两根橡皮筋的两端分别套在2个人的脚上:如图:
![[转载]走近SPARK [转载]走近SPARK](http://s16.sinaimg.cn/bmiddle/5f190191h9e683656326f&690)
这样,中间的人在跳橡皮筋的时候,撑橡皮筋的2个人也有了跳动的可能。并且可以交叉、并列等随意进行组合。可是就一次简单的改动,我们怎么就没有想到呢?——如何做好细节?简单真的不等于容易
![[转载]走近SPARK [转载]走近SPARK](http://s11.sinaimg.cn/bmiddle/5f190191h9e6838b0eeda&690)
案例三:分组练习和收发器材的细节彰显
Spark课堂的练习分组,往往在热身游戏的过程中不经意间完成(类似于“喊数抱团游戏”)。背靠背、肩并肩、脚尖对脚尖是他们最常采用的分组办法。对于收发器材,我们的矛盾是:全班同学一哄而上太乱,逐一进行又浪费时间。他们的策略是:按照器材的颜色、大小收发,按照生日的奇数、偶数收发,按照上面的2人或多人的分组收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分组时,Joan讲师往往会用温暖和关爱的语言让没有找到小组的同学先来到自己身边,而后才为他指定参与的小组。她从来不会让这些落单的同学产生失落和孤独感。反观我们的教学,只想着节省时间隔着老远距离硬生生的把学生“喊”到某个小组中去,而往往忽略这些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关注程度。人的下意识的行为更能表现出自身的素质的高低。细节上的某些变化,其实更能体现观念上的更新和进步。
(三)注重教学信息的反馈
不管是在报告厅进行理论讲解还是在体育馆实践操作,讲授过程中,Joan讲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what questions do you have?(有什么问题吗?),有时候,对于参会老师的沉默我能从她的脸上读出些许遗憾和失望,但一旦有老师提出问题,她都会做认真细致的回答。尽管有的甚至是与本次培训无关的问题,对于有价值的提问她更是喜形于色,从不吝啬自己的表扬,竖起大拇指连连夸:“good question!good question!”SPARK课程的设计者非常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因为教师只有真正地了解了SPARK课程,才能切实有效地实施SPARK课程。SPARK设计者希望体育教师通过培训,学会如何改善体育教学的质量,如何花更少的时间去管理学生,如何让孩子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有助于健康的活动,如何使课堂更开放、更有趣……而所有的这些要求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
(四)全盘接收还是有选择的扬弃?
美国在教学研究上分析的单位基本上是针对个人,Spark体育课程和我们的《体育课程标准》都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理念,这点上并不冲突。只不过他的课程目标更细化更易于操作达成;课程内容更丰富,更新颖;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更有效。但鉴于国情的不同,我们不能一味的生搬硬套,有选择的吸收和内化是我们的借鉴原则。
四、结束语
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思维逻辑等很难改变,但行为习惯可以靠强力来扭转,我们可以通过持续地改造行为而逐渐达到改造思维的目的。最后用马丁.路德.金的一句话结束我的这篇体会---Dont have to see the whole staircase to take the first step!(“你不必看到整个楼梯,只需踏出第一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