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五、发展身体素质能力

身体素质包括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韧等,是衡量一个人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准。在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选编了有相当数量的动作简易、锻炼效果比较好的专门发展各项身体素质的练习,并列入了考核项目。

发展身体素质的练习同各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练习有着密切的联系。身体素质是掌握基本技术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而对各项基本技术的熟练掌握与运动成绩的提高,也可以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

发展身体素质的重点练习,如中速跑、加速跑、高抬腿跑、后蹬跑、蹲跳起、纵跳摸高,在每次体育课中都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加以安排,争取课课练。有的练习可作为基本教材,有的则可作为辅助教材。根据练习的性质和强度,可将它们分别安排在课的基本部分、准备部分或结束部分。

(一)发展速度素质

速度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即在单位时间内迅速完成某一动作或通过某一距离的能力。它根据完成动作的形式可分为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移动速度等。发展速度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1. 运用各种突发信号,进行反应速度练习。

2. 通过掌握正确的预备姿势,形成较大的工作距离,发展动作速度。

3. 利用外界有利条件(如斜坡跑道),减轻器械重量,反复进行快速练习等。

4. 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反复练习。

发展速度素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小学生的神经传导(兴奋和抑制过程)速度快,这时正是发展他们速度素质的大好时机。因此要在进行全面身体素质训练的基础上,注意速度素质的训练,每次课都应有计划地安排一些发展速度素质的练习。

2. 速度素质练习应在学生体力充沛、精神饱满和运动愿望强的状态下进行,因此将这类练习安排在体育课的前半部为宜,这样锻炼的效果比较好,也不易出现伤害事故。

3. 发展速度素质与增强力量、提高灵敏和完成动作的协调性等是紧密相关的,周期性动作的每个动作效果(如跑步的步幅、游泳的划幅)都是提高移动速度的重要因素。

4. 速度素质的发展一般比较迟缓,特别是在提高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再提高就比较困难,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能急于求成。

(二)发展力量素质

力量是指身体或身体部分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也就是肌肉紧张与收缩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肌肉力量有静力性和动力性两种形式。

静力性力量是肌肉做等长收缩时产生的力量,亦称等长性力量。此时肢体不产生明显的位移,而是维持或固定于一定位置或姿态。锻炼的方法有:

对抗性静力练习———根据发展某部份肌肉力量的需要,确定一定的姿势,使身体姿势保持固定不变,用极限的力量对抗固定的物体。

负重静力练习———根据发展某部分肌肉力量的需要,确定一定的姿势,负担一定重量,同时使身体姿势保持固定不变。

慢速动力练习———动作速度很慢,不能借用反弹和惯性力,而只能靠肌肉的紧张收缩来完成动作。

动力性力量是肌肉做等张收缩时所产生的力量,所以也称等张性力量,此时身体产生明显的位移,或推动别的物体产生运动。动力性力量可分为重力性力量(如举重)和速度性力量(如投掷)两种。爆发力是速度性力量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