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设置方案之“融创”课程建设与实施
青岛宁夏路第二小学
一、 学校背景分析与课程理念
青岛宁夏路第二小学是一所科技特色学校,多年来坚持全纳教育思想,秉承“珍惜并善待每一个孩子”的教育理念,努力打造一所老百姓满意的家门口的好学校,努力创建一所人文与科技交融的现代化品牌学校。
课程建设必须有学校文化和价值观的引领,学校课程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陈如平提出的建设新样态学校,打造一所有人性、有温度、有美感、有故事的新样态学校,四大基本主张:整体育人、文化内生、课程再造、系统建构。
从文化内生的角度切入,把握建校时的精神底蕴,是建构课程体系的原点。18年以来学校先后与当年建校时的刘林芬校长沟通,与建校元老同学校共成长的蓝吉红主任以及刚刚退休的许鹤文老师沟通,提炼出一个“创”字。
创,始也。——《广雅》
以创制天下。——《国语·周语》。注:“造也。”
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孟子》……
常用关键词有:
创办、创建、创立、创始、创举、创设、创意、创新、创造……。
1992年,在杂草丛生的校园,面对空荡的教学楼,一切从头开始,在宁二的校园里校领导带领老师创立一番新的天地。正是秉承这样一份勇于实践、大胆开创的奋进精神,才有了宁二的今天,宁二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全国科技特色学校、全国足球特色学校,宁二的干部教师仍然将秉承这样一种开创精神在教育事业上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
将开创精神融汇到德育、教学、培训、管理、家校合作的方方面面,学校在课程领导小组的规划下,决定建设学校的融创课程。
二、 课程建设目标
深化学校课程改革,以“全纳教育”为育人原则,将坚持立德树人,立足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构建符合规律、多元融合、自主创新、促进发展的“融创课程”体系,锻造具有课程领导力与实施力的“全纳教师”队伍,培育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全纳课堂”,探索形成具有“宁二”特色、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全纳教育”育人机制,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身心健康、学养扎实、兴趣广泛,特长突出,具有民族精神、良好习惯、文明品格、人文素养、时代责任、国际视野的现代合格公民。
(一)学生发展目标
整体规划“融创课程”体系,希望学生在多样的课程学习中得到发展;加强课堂教学改革,使全纳课堂能够以学生为本,关注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1.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具备与人为善的品德,求真的精神,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具备对他人、对自然、对社会的责任感。
2.具有开阔的胸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乐观向上气质、质朴高雅的品质。
3.培养合作精神和交往、动手、创新、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自主发展意识、合作能力、创新精神。5.满足学生社会适应性、生存性所具备的能力需求,是学生具备“基本素养+”的发展需要。
(二)教师发展目标
有效做好教师专业发展的“阿基米德计划”,找到教师专业发展的“支点”,以“基于差异的深度学习策略的研究”为切入点,突出课程意识,走科研发展之路;把教师角色由课程的参与者、实践者转换为课程的研发者、创造者,激活教师无限潜能,提升教师课程素养,促进教师课程结构的建构和完善,促进教师课程能力、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
(三)学校发展目标
结合我校鲜明的科技人文特色及学生个性而全面的发展需求,将“健康生活的需求、快乐学习的指导、幸福成长的体验、创新思维品质的养成”确定为我校本轮课程改革的发展总目标。
三、课程结构与设置
学校的课程体系架构,以学生为主体,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中心,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及办学理念,纵横交错,建立一个立体多元的学校“融创”课程体系。
融——从文化内生的角度横向上主要包括五个领域:分别是人文素养(木,寓意生发,打造书香校园)、科学技术(金,寓意创新,创造科技趣园)、文化艺术(水,寓意智慧,塑造艺术梨园)、运动健康(火,寓意活力,营造运动乐园)、生活实践(土,寓意蕴藏,缔造生活家园)五个方面,通过全面构建五园学校,打造一所面向学生发展的新样态学校。
一融----构建学校特色的德润课程,从“课程体系、整合资源、主题活动” 三个层面推进;二融----融合艺体素养培育;三融----积极探索学科内、跨学科、跨学段内容的整合,一方面,各学科以学科的核心知识特点为基准点进行合理的重组、延伸、补充、拓宽,调适学科课程;另一方面,探索学科间、学段间课程整合,拓宽学生学习领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创——从生发的角度,学校根据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纵向架构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兴发课程、立基课程和乐创课程。兴有启发之意,礼具规范之旨,乐涵表达之趣。礼和乐是中国社会的两大柱石。“礼”构成社会生活里的秩序条理。“乐”涵润着群体内心的和谐与团结力。然而礼乐发端于形而上的天地境界。《礼记》上说:“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负责规范人的行为,“乐”则负责调和人的性情,人的喜怒哀乐之情,都可以通过乐来表达,同时也可以在乐声中化解。“礼乐”的目的在于教化,诱导人向善,让社会处于平和的状态中。借助儒家传统的课程理论,我们设计的三类课程均基于学科课程标准,兴发在于激发兴趣,丰富体验;立基在于奠定基础,适度拓展;乐创着眼解决问题、发展综合能力。
一创-----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未成年人“社会课堂”、科技馆、研究高校等引导学校研究、开发社会实践课程;二创----科学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课程实施过程,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和队伍建设;三创---深入推进 “stem”教育,利用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特色教学、学生实践活动、科技节及科技比赛等渠道,培养学生具有实践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图例:同心圆
圆心指向——学生核心素养
兴发课程:激趣、开阔视野、形成初步技能(激活思维、激发兴趣)
立基课程:系统、逻辑严密、知识螺旋上升(奠定基础、规范行为)
乐创课程:创新、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表达实践 最高层次)
四、课程实施
(一)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学校继续以教研组为依托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基于差异的深度学习策略” 的教学研究活动。
1. 明晰学科教学地位、价值和总体目标及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2. 把握学科课程标准,年度及单元整体目标
通过目标分解,采用逆向教学设计,在单元范畴内怎样将关键能力和内容建立关联。情境—问题-阐述-活动-应用-诊断-作业。以知识理解为特征以及以问题解决为特征的教学设计。
3. 变革学习方式,通过深度学习和课程整合促进目标达成
王素研究员在报告中提出,当代教育学习方式的变革,要在教育过程中体现真实情境、真实任务、跨学科、实践性和体验性。她提到了关于学习的重要观点:情境:在真实的世界中的学习;理解、迁移:知识学习的深度和知识的应用;社会建构:提倡合作学习,关注社会情感因素和心智的发展;学习方式创新:倡导探究、游戏、形成性评价,提倡灵活、个性化、混合式的学习方式。
学校提出了深化与整合的措施,结合脑科学以及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开展基于差异的学科深度学习策略研究。通过各学科推行逆向教学设计、思维导图、体验教学、stem教学、兵教兵等策略,促进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得以有效落实。
4.通过富有特色的“八百”行动,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八百”行动是针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课程标准进一步校本化落实,通过融会贯通的“八百”行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八百”行动
|
地位
|
促进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
价值
|
有助于学科课程标准的落实和深化,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
学习内容
|
时间安排
|
总体目标
|
措施
|
百本图书
|
每学期8本
|
促进阅读、理解和表达,毕业生至少200本书,拥有自己的书橱。
|
推荐经典书目,整本书阅读,亲子共读,全班共读
|
百次演讲
|
早自习、午自习、课前
|
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能力,表达能力
|
每天至少3-4位学生登台演讲或视频展示
|
百个实验
|
每学期8个趣味实验
|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借助趣味实验促进学生体验和探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
借助科学课,家庭实验室、科技节等活动让学生动手实践
|
百次旅行
|
每学期8个旅行活动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孩子由认识家乡逐渐扩展到认识世界
|
编辑青岛文化手册,认识青岛,开展童眼看世界等活动
|
百首诗词
|
每周一首古典诗词
|
六年积累至少百首诗词。将诗词与多种艺术形式结合,形成多元联结。
|
组织每周一诗,开展诗配画征集活动。将诗词与绘画有机结合,形成多元联结
|
百幅名画
|
两周介绍一幅世界名画
|
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艺术情趣和艺术能力
|
美术课及学校微信平台,两周介绍一幅世界名画
|
百首名曲
|
午餐及两周一首名曲
|
满足自主音乐需要,促进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和音乐文化理解
|
早晨到校、午餐时间播放世界名曲,微信平台两周介绍一首世界名曲
|
百道趣题
|
各年级每周一道趣题
|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
数学组组织每周趣题,评选金牌小讲师,计算小达人活动
|
(二)拓展性课程及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特色彰显的必修课程
年级
|
品格培育
课程
|
经典读写
课程
|
科技创新
课程
|
文化传承课程
|
体育健身
课程
|
六
|
知行合一、人格教育;
每日孝行、日行一善;
向善四礼——
开笔礼、
成童礼(儿童节)、
感恩礼(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
毕业礼、
两会一课——晨会班会、节庆活动课
|
晨读:
诵《阅读手册》经典
午练: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低段:
思维训练课
高段:
高效阅读课
|
高段:
科技与创新
中段:
科技与实践
低段:
科技与生活
|
中国结
|
篮球
|
五
|
皮影
|
武术
|
四
|
剪纸
|
游泳
|
三
|
版画
|
击剑
|
二
|
书法
|
太极螳螂拳
|
一
|
围棋
|
韵律操
|
特色彰显的必修课程借助学校课程或者学科课程推进,比如书法传承利用语文教学相结合,两周一节;京剧学习与音乐教学和选修课相结合,每周一节;剪纸课与美术教学相结合,两周一节;太极螳螂拳与体育活动相结合,每周一节。科技创新课程旨在将科技教育向课程拓展与延伸,是学校课程的重点打造项目。学校于2012年正式出版发行的校本教材,分低、中、高三本,主题分别是《科技与生活》《科技与实践》《科技与创新》,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从生活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又有探究意义的科技教育点,带领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
周一晨会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榜样的力量砥砺品行,激发学生的正能量。晨读的《阅读手册》是学校编制的,人手一册。除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诗词外,学校节选了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篇章,从《弟子规》、《三字经》、《笠翁对韵》到《唐诗宋词》、《大学》、《论语》、《老子》等篇章,每天早自习时间由任课老师带领学生进行集体诵读,借助儿童记忆的黄金期从小奠定传统文化的基础。在阅读手册中学校编辑了学生的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通过竞赛、班级展示、读书活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乐读书。
这种课程整合的形式,在学科教学中突出了人文与科技项目的传承,使人文与科技融合的现代化学校的办学目标得以落实。
2.自主研发的走班课程
以培养、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形成与发展。这些课程体现不同基础要求、具有一定开放性,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与延伸,课程采用选课走班的形式、通过长短课的策略加以落实。
社团走班课: 活动时间(每天下午4:00~5:00)
时间
课程名称
|
周一
|
周二
|
周三
|
周四
|
周五
|
艺术类
|
朗诵、
创意美术、
|
京剧社、韵律操、大合唱、科幻画
古琴
|
非洲鼓
|
管乐团
|
非洲鼓
|
体育类
|
羽毛球、足球
|
手球、足球
|
足球
|
心随帆动
|
足球
|
科技类
|
|
AR社团
|
无人机
|
Stem 课程
|
|
选修走班课:活动时间(每周四下午2:50~3:50长短课) 每学年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上课地点
|
课程名称
|
备注
|
一1
|
音乐交响诗
|
级部负责人:
孙玉红
|
一2
|
儿童古诗鉴赏
|
一3
|
走进AR世界
|
一4
|
衍纸
|
一5
|
固彩沙画
|
二.1
|
创意粘土
|
级部负责人:
陈琳娜
|
二.2
|
数独游戏
|
二.3
|
瓢画
|
二.4
|
巧手手工
|
二.5
|
创意简笔画
|
三.1
|
小主持人
|
级部负责人:
刘伟
|
三.2
|
黑白装饰画
|
三.3
|
扎染
|
四.1
|
诗情画意/古意新曲
|
级部负责人:
高静
|
四.2
|
《诗经》里的草木鸟兽鱼虫
|
四.3
|
素描
|
五.1
|
古风古韵
|
级部负责人:
姜冕
|
五.2
|
古诗词鉴赏
|
五.3
|
国画
|
五.4
|
趣味数学
|
微机室
|
创意编程
|
级部负责人:
徐婷
|
四楼空间站
|
疯狂家族
|
后操场
|
乒乓球
|
五、课程评价(仍在商榷中)
完善全纳教育评价体系,全纳课程评价原则:四重:重过程、重应用、重亲身体验、重全员参与;四性:过程性、激励性、丰富性、多样性。结合学生的活动过程及研究结果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做到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定量和定性、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自评和互评、过程和结果等的评价相结合,使教学评价真正转移到“发展学生智力,调节学生心态,健全学生体质,培养合格人才”这一最重要的目标上来。
(一)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1)评价机制。名称——智行评价体系,设立——智行银行,每学期评选——智行少年 。每位智行少年个人将获得学校颁发的奖状及奖励。
(2)评价方式。点赞卡——学生个人评价。“点赞卡”分语数英、音体美、其他四类,分别用三种不同的颜色区分:语数英——红色,音体美——绿色, 实践活动——黄色。“点赞卡”的设计,主要是对学生平日里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的一个评价,便于即时发现及时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一个肯定。它综合的全校所有学科,将学科评价、学生个人行为平价容纳为一体。“智行存折”——每种颜色集齐20个,方可记录到 “积赞存折”中。由操作员签字或盖章,并收回点赞卡。班级获得文明班级、卫生标兵班,除了班级获得智行卡外,本班学生每人获得点赞卡1张。 银行中积攒的点数可以用来到银行服务站换取相应面值的奖品。
(二)对教师实施的评价
建立激励措施。充分认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主体是学生和教师。我们做好对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评估与对老师平时检查、期末检查、年度考核结合起来,与绩效工资结合起来,考核先进结合起来。发挥激励机制,调动全体老师的积极性。
(三)对课程的评价
以调查问卷和课程成果展的形式对课程进行评价。
六、课程保障机制
(一)组织保障
学校把学校课程建构与校本课程开发列入工作议事日程认真抓好,并通过领导小组做好对开发项目及教师写的《校本课程实施计划》的审议工作,做好实施的组织、检查、评估工作。充分发挥组长的作用,紧紧依靠全体教师做好开发实施工作。
(二)制度保障
制定相关的校本课程开发、实施制度,搞好制度管理。
(三)经费保障
继续搞好校园网建设,搞好学校环境建设,努力为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创设良好环境。对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所需经费学校优先考虑,全力支持搞好开发与实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