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家庭不全的学生心理探究 刘同敏

发表时间:2005-05-23 阅读次数:1104
家庭不全的学生心理探究
 
刘同敏
 

关键词:家庭不全学生  心理活动  心理透视、矫正。
摘要:随着传统观念的改变、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离异的家庭越来越多,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尤其是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较严重的冲击,他们由于父母的离异,在同龄伙伴的现实学习生活中,他们缺少了应有的家庭温暖,由此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障碍,如:孤僻的心理、自卑的心理、狂燥的心理、妒忌的心理、报复的心理等。面对这些家庭不全的学生,如何去教育、如何去引导,帮助他们克服不良心理因素,使他们成为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合格的社会者,这是摆在我们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家庭不全学生的心理透视
      何谓心理?心理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也就是说,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一个人的心理是不断地变化和发展的,每一个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逐渐地、持续地由较低水平发展到较高水平。人的心理发展自出生就已经开始,以后日趋丰富和完善。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   一些家庭不全的学生的心理活动是非常复杂的,他们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但在实际生活中却得到的是孤独、冷默,或者是隔代的抚养,存在着情感的差异,语言的差异,生活的差异,现代信息交流的差异,由此造成了彼此间的心理代沟。
2、 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中,这些家庭不全的学生心理活动表现的异常活跃。在与同龄的伙伴学习、活动、交往中得到了暂时的心理满足。他们时而经常在不同的场合下表露自己,发泄自己不满的心理,如:扰乱课堂纪律,欺侮同学,恶作剧等。给学校的德育教育带来了较大难度。
3、他们在校外,由于得不到家庭的温暖,经常沉浸在电子游戏机房等场所,玩游戏机,消磨时间,使自己的心理得到暂时宽慰。他们在游戏机房里结交了一些所谓心理相通的,知趣吻合的社会闲杂人员,久而久之,于是也沾染了一些不良的习气,造成了心理上的更大障碍,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潜在的危害。
4、家庭教育的透视:学生从小就生活在家庭里,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品德形成。家庭教育和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也是造就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方面,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⑴、 养而不教,重养轻教。一些家庭由于的父母离异,使孩子失去了往日的温暖,更谈不上家庭的教育,有些父或母比较重视供给孩子的吃的、穿的、用的,满足其物质的需要,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有的父母为了自己的需要, 离异后不负责任地将孩子寄养在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处,推卸教育责任,任其孩子品行的发展,使家庭教育留下了缺口。
⑵、 宽严失度,方法不当。由于家庭的离异,一些家庭缺乏教育孩子的正确原则和方法,出现种种偏向,或者管教不严,错把宽容当爱护;或者管教过严,错把粗暴当严教,有时这两种偏向还会交替出现。有的对孩子一味的溺爱,偏袒护短,甚至埋怨别人,责怪学校。相反,有的人一发现孩子的缺点错误,就动轧训斥、辱骂、拷打、饿饭、驱赶等,使孩子对家庭望而生畏,怨恨不已,甚至脱离家庭,在外游荡造成严重后果。
⑶ 、 缺乏一致,互相抵消。由于夫妻的离婚,给父母双方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一方的教育与另一方的教育不一致,甚至唱对台戏,使教育相互抵消。这种教育,给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有机可乘,一旦犯了错误,就寻找“保护伞”来遮挡过失,缺乏一致的教育,确实给孩子良好的品行形成留下了阴影。
⑷ 、 言行不检点,身教言教差。由于家庭的分裂,给离异的父母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性格改变,生活规律迁移,埋怨、牢骚怪话、行为粗鲁或出口成“脏”等,少数家风不正,有酗酒、赌博现象,父母的言行,孩子看在眼里,长期的潜移默化,留下了恶劣影响。
   二、 心理矫正
    1、教育者对于家庭不全的学生,应该有正确的看法。要认识到这些学生 虽然犯有错误,但他们决不是生性愚顽,不可救药。他们的思想还没定型,可塑性很大,在不利的条件下变坏了,但在有利的条件下也可以变好,还可以被造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当然,对这些学生的教育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工作,不能期望一蹴而就,需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工作。在教育工作中,一方面要象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关心他们、帮助他们爱护他们;另一方面也应该细致地考虑他们特殊的心理状态和特点,采取更有效的教育措施 。
2、 培养深厚的师生情感,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唐代韩愈说过:“情也者,接于物而生者也。”这就是说情感是由于一定事物的影响而在主观方面所感得到的一种体验。对学生心灵的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荡涤。
3、感化。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品行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综合过程,情感不但是中间环节,而且是一种内在的动力。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首先应该从认识上解决,但有时候不一定见效,这就有一个情感的问题。处于亲近、同情、爱护、关心、信赖的积极情感状态则容易形成融洽的心理氛围,想工作容易见效;处于冷淡厌弃的消极情感状态,则造成对立的心理风氛围,思想教育工作容易失败。所以以情动情是道德品质形成过程由知——行的必要手段。
4、深化。利用积极因素,点燃自尊之火。家庭不全的学生心灵上,虽然受了创伤,但是他们仍然向往美好未来,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愿意得到别人的表扬,这些是他们内心深处的闪光点,我们要善于用挚热的心去点燃他们的自尊心的火,照亮他们前进的道路。
5、 转化。在反复中发现积极因素,促进转化。家庭不全学生的转变要经历醒悟、转变、反复、巩固、稳定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迂回曲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他们在进步中出现的反复也是正常现象,出现反复时,我们不但要“及时抓”,“反复抓”,而且要找出反复的原因帮助他们加强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同时,还必须要在反复中找积极因素,持之以恒做好转化工作。此时此刻,我们既不能气馁也不能放弃教育,而是要以我们的热心、内心和决心去换取他们的一颗良心。
6、关爱。教育者要从培养他们的情感入手,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亲近他们,以满腔热情去融化他们冰冷的心。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能入心,使他们听的进,记得牢,想得深,改得快。
三、结论。
       家庭离异,这是一种社会现象,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正视这一客观现实,面对这些家庭不全的学生,应更加倍地去关爱他们,给予他们温暖,给予他们关心,给予他们自尊,给予他们信心,让他们在学校和班级集体的熔炉中去感受、体验温暖和爱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