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青岛五中工会推荐文章:数学组李延亮一“爱是教育的根本和责任”

发表时间:2005-10-27 阅读次数:1703
爱是教育的根本和责任
                               青岛五中   李延亮
    看了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以“爱的教育”为主题的报告录像,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从教六十年的霍懋征老师深刻话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更是一名教师应具有的师德核心内容,要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教师就必须要有良好的师德。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师德本身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现实中,由于许多教师思想中存在着“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的观念,因此淡化了爱生意识,使师生关系出现了一种不平等现象,即教师成了施爱者,学生成了被动的施爱对象,从而失去了学生的主动性。这种没有爱的教育并没有达到“以爱育爱”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21世纪世界教育委员会,曾鲜明地提出“学会求知,学人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进行爱生活、爱学习、爱他人的教育,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建立和谐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每个教师不仅要懂得爱学生是自己的职责,更要懂得如何做才是真爱学生。
    一、 对学生的教育工作说到底是一个爱的工作。但仅仅停留在爱上是不够的,爱要在心理上与学生相容,这就要求教师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修养是师德的“调节器”和“控制阀”是教师必备的心理品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从本质上是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关系,对未成年人要允许其犯错误,教师要循循善诱,不能操之过急。
    记得有一次我上完课,刚说完“下课!”二字,坐在第一桌的一个男同学为上下一节的体育课,想抢着第一个冲出教室。结果课桌被他的衣服一挂,咣的一声倒在地上,课本文具撒了一地。他是班级里较淘气的,平时做事总是毛里毛草,这次把同学们吓了一跳,教室里顿时安静下来,大家的目光都怯怯地投到我的身上,看我怎样批评这个同学,而我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快步上前,一边把桌子扶起来,还一边询问这个男同学是否被砸着了,并帮他捡起地上的文具。这个同学一看,没有想到我并没有批语他,还那么关心他。他低下头,脸也红了,其他同学也随着松了一口气。
    这是一件小事,可是如果没有对孩子的爱,就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在心理上宽容学生,就是对学生的爱,试想教师没有这样的师德修养,训斥学生,批语他做事鲁莽,损坏公共财物,很可能导致学生与老师情绪的对立,更从何去谈教育的成功呢?
     二、崇高的精神境界决定教师要具有宽广的心胸,不在学生面前计较个人的尊严和得失,在与学生发生冲突时首先要严于律己。由于学生幼稚、不成熟,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常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时是教师意想不到的。我们对于犯了错误的学生,应以宽容的精神对待。爱因斯坦就曾说过:“善于宽容也是教育修养的感情问题。宽容之中蕴含着了解、信任、等待表明了教育者对自己教育对象积累了足够的信心,也渗透了一种对事业、对孩子的诚挚的热爱。”
 在我的教育生活中曾发过这样一件事。班里一名后进生一时头脑发热,在互联网的同学录上以真实姓名公然发了一句针对我的脏话留言,因技术问题又一时删除不掉.正在他惴惴不安时,被我偶然发现,当时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但当我看到他因知错而恐惧的表情和悔恨的泪眼时,我以一个老师应具有的宽容的胸怀原谅了他。我认为,无论如何,他还是我的学生,无论如何,他还是一个需要教育孩子。今年暑假,我在学校参加党员教育活动的义务劳动时,偶然遇见了好久不见的这个孩子。他老远向我跑来,亲热而真诚地拥抱我。言谈中流露出对老师和母校的无限依恋,让我又一次认识到孩子们的心是那么的纯真和可爱。
做错事是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每个人在成长过程都可能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宽容是一种豁达的风范,对于教师,也许只有拥有一颗宽容的心,才能拥有一颗爱心面对自己的学生。宽容也是一种幸福,我们宽容学生,不但给了学生悔过自新的机会,也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宽容,是一种看不见的幸福,它是一盏绿灯,帮助我们在教育工作中通行。
     三、爱要做到心理相容,还要理解学生,理解也是一种师爱。教师要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而不是老师施爱的被动对象。当老师把学生当成教育的主体用赞赏的眼光去看他们时,就会发现他们有可爱之处,你不会不去爱他们。
     例如,在有的教师眼里,对后进生常常是不屑一顾的,然而,后进生的坚强毅力和承受能力是常人所没有的。他们明知听不懂教师讲课的内容,却天天要坚持听;他们面对考试,明知要失败,但是屡败屡考。如果教师对他们给予深深的理解,就会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才会发自内心地去爱他们。
     本学期班里从私立学校转入一名学生,学习成绩很差,四门功课加起来才考100多分。到校第一天就表现很随便,对政治老师没礼貌。上课表现明显的不好,用任课老师的话讲“不像六班的学生”。到校不到一周就从校外叫来自己的表哥参与打架。我想退回这名学生,校领导对我说能否给孩子一次机会,挽救他而不是把他推向深渊。我同意了,说再观察一段时间。之后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了解到孩子是单亲家庭,因为担心同学、老师因此而歧视他,于是就处处表现出一些“狂气”的举止。了解到这些情况之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在我面前坐下,进行了一番心与心的交流谈话。谈话间孩子眼圈红了,眼睛流泪了,心潮湿了。师生间自然心灵沟通了,教育也出现了成效。之后,他的言谈举止果然收敛了不少,但偶尔还有一些不良表现,于是我便经常利用课间、上操等点滴时间表扬他的进步,并指出还需要改进的方面。我欣喜地发现,每当我真心地表扬他哪怕一点点进步时,他的眼里总会马上闪现出泪花。心灵深处告诉我,这个孩子是可以教育好的。一天,曾经说他“不像六班的学生”的那位任课老师对我说,“嗯,这孩子最近像六班学生了”。班会上我特意因此又表扬了他,同学也为他鼓掌,我看见他的头静静的低下来···。到目前为止这位同学表现很稳定,还参加了刚刚结束的秋运会。教师只有从心理上理解学生,去帮他想办法,解决问题,帮助他渡过难关,才是对他真正的爱。
     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回忆说:“我小的时候是个差等生,学习成绩在全班40名同学中总是倒数第一,各科成绩比较起来,语文成绩较好,有一次,我写的作文交给语文老师,他认为我是抄袭的,并当场讽刺我,使我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在他上课时,我的眼神总往外瞅,不愿和他对视,后来,换了一个王老师,他衣着俭朴,但很有学问,不歧视我,还鼓励我,讲牛顿、爱因斯坦的故事,他改变了我的人生道路,当我从日本留学回来,第一个想见的便是王老师。
     苏老先生的亲身体验给教师提出一个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一个人在小学或中学,在学业上、品德上的暂时后进,并不能注定日后会无所作为。在教师的鼓舞和激励下,他们当中同样会涌现出苏步青、郭沫若等驰名中外的科学家、文学家。教育的实践告诉我们,后进生的心灵创伤只能用心灵的温暖来医治,精神的污染只能用精神的甘露来洗涤,多给后进生一点爱护和关心,把爱的教育融入他们的心田,他们就会感到教师真正地关心他,帮助他,就会接受教师的教诲和劝告,产生追求进步的动机和行动。作为教师,他的责任不仅仅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教育学生成人、成才。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抽象的一个字,而是一种具体的教育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宽容、原谅、赏识、信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相容,只有这样,师生关系才能体现平等和尊重,才能体现出我们人民教师优秀的师德,那么教育的效果也就会像我们所希望的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200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