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中学生网络沉迷之心理探微

发表时间:2007-12-06 阅读次数:969
     中学生网络沉迷之心理探微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论文
文章来源:青岛五中 作者: 李宾 发布时间: ( 2007-11-30 ) 浏览次数:134
        摘要:本文从心理角度对部分中学生沉迷网络的现象进行了剖析。首先明确了一个概念--心理断乳期。然后就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渴望的到肯定和情感宣泄的途径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指出沉迷网络的危害,以期能对症下药,为教育工作者处理和解决学生网络沉迷问题提供有效的帮助。
       关键词:心理断乳期  价值肯定  情感宣泄
       网络技术是时代发展的特征,它以其方便、迅捷、虚拟与现实相融合等特点淡化了时空的概念,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活方式,并表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对人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吸引力,网民的数量在急剧增加,在这个群体中,中学生占有很大比例,据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近期主持完成的课题“网络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对3000余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后发现,80.4%的学生上过网,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沉迷于网络中难以自拔,这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中学教育工作者已经切身体会到了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和思想的冲击带来的教育压力。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学生容易沉迷于网络呢?这和这一时期中学生特有的心理状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
中学生普遍进入了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发生急剧的变化,独立愿望越来越强烈,希望大人能把他们看作成人,如果还把他们当成孩子来看待和提出要求,他们就会厌烦,觉得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心理,萌发对立情绪。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被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心理断乳期,实质上是青少年们随着身心的成长发育,逐渐从依赖于父母的心理状态中独立出来,自己判断、自己解决所面临的新的问题的时期,这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人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情绪化很严重,行为往往被情绪所左右,自我控制能力很差,这就决定了青春期的孩子是敏感的、易变的、脆弱的,他们更渴望被肯定,被关怀,被理解。
 二、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希望得到更多的肯定----网络游戏能满足这种需求
中学生喜爱网络游戏,一方面是因为中学生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喜欢冒险,爱寻求刺激。网络游戏画面精彩、情节虚幻、情节生动,能让人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感受到从其它游戏形式中无法感受到的惊险、紧张与刺激体验,而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网络游戏具有交互性,玩游戏的人可以通过操作,干预和改变游戏的进程或结果,从中体验到在现实社会中感受不到的自身力量和智慧,得到在现实社会得不到的自我肯定及社会肯定,从而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中学老师们,或许能发现这样一个规律,沉迷于网络的大多是那些学习成绩不怎么好的学生,在现在这个过于重视学习成绩,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重要标准的教育环境中,他们会受到父母的抱怨、批评或是责骂,在老师那里无法得到赞扬,甚至可能还会受到同学的鄙视。人是需要被肯定的,这是人的一种自然的心理需求。他们被否定的太多了,在家长、老师或者同学处得不到赞赏,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他必然会去寻求其他的途径弥补这种心理缺憾,而网络游戏恰恰是一种满足这种心理需求的最方便的方式。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网络游戏会对某些学生产生不可思议的吸引力,沉迷于网络游戏而难以自拔,任家长老师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奏效。
    三、处于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需要情感宣泄----网络聊天是良好的方式
人们常用“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来形容青少年,而事实上他们在情感方面有着诸多的苦恼。
身心的发育使得他们开始有了自主意识,在家里不愿意再事事顺从父母,很多家长感觉上了中学的孩子不再象以前听话,而且越来越难以深入到他们的内心深处,不知道他们心里在想什么,这是孩子在有意无意中向他们封闭心灵的结果。这个时期的孩子感觉父母不能了解他们心中所想,无法和父母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因此不愿意和父母交流。同时,很多父母片面地注重对孩子的学习教育,只是一味地逼孩子学习、学习、学习,使孩子感到反感甚至厌烦。
在学校教育中,强调学生死读书,高强度地训练,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过重,并且,由于教育制度某些方面的不完善,使得在学校教育中无法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通常用一种统一的模式来教育管理学生,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而使他们感到心理上的压抑。
中学生开始了对异性产生朦胧的渴望,希望能和异性交往,而现实生活中,由于传统习惯,父母老师对早恋过于敏感的防范,使他们不能大大方方地同异性往来。
所有这些苦恼,他们需要一种途径来缓解和宣泄。网上聊天可以隐匿身份,可以进行一种相对真实的交流,把自己的烦恼、困惑、痛苦说出来,还可以在网上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一个满意的角色,弥补在现实生活中的缺憾,获得平等、自由和满足的感觉。
中学生沉迷网络不仅能引起身体和心理上的疾病,还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逃学、旷课,进而引发道德失范、行为越轨甚至违法犯罪。
   网络既给我们教育者提供了机遇,也给我们提出了挑战,面对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和思想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教育者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紧迫感,牢牢掌握在网络教育环境中的主动权,创新工作方法,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努力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氛围,维护文明的网络秩序,引导青少年学生用好网络,把网络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