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对发现法教学的思考

发表时间:2008-12-07 阅读次数:774
 
物理组          丁伟利
       我这个人做事比较简单、直接,拿到翟广顺所长的《教学论基本问题概论》这本书,我首先注意到的是书中有大量的教学案例,所以我就想:书中有没有初中物理的教学案例呢?如果有的话,可以直接应用到自己的物理教学中,看一下实际的教学效果会不会更好呢?于是我快速浏览该书,终于在210页找到了一篇平度市杭州路中学张雪芹老师的《浮力》教学纪实,这是一篇发现教学法的教学案例,于是我就对这一部分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发现教学法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利用资料或情景自觉地主动地探索,从而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一种教学法。发现教学法萌芽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其后卢梭、第斯多惠、斯宾塞、杜威等都有阐述。发现教学法的专利应当归布鲁纳所有。20世纪60年代,布鲁纳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论证。他在《发现的行为》一书中指出:“发现,不论是在校儿童凭自己的力量所做出的发现,还是科学家努力于日趋尖端的研究领域所做出的发现,按其实质来说,都不过是把现象重新组织和转换,使人能超越现象,再进行组合,从而获得新的领悟而已。”他认为发现学习有四个优点:发挥智慧潜力、增进内在动机、培养学习技巧和有助于保持记忆。
根据发现教学法的步骤,我设计了初三物理第十四章第五节浮力第二课时的教案:一、回顾上节课讲的浮力的两种测量方法;二、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其他测量浮力地方法?学生发现通过公式推导可以得出F浮=G排;三、针对发现的问题展开讨论,用实验证明F浮=G排;四、学生又发现G排不太好测,共同讨论解决测G排的问题,学生最终找到量筒、天平、弹簧测力计等简单工具解决了这个难题。
       通过实践来看,虽然教学进度慢了一些,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功感,效果不错。发现教学法的优势是:①学生能够形成主动探索、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②学生从主动发现过程中获得成就感的满足,不需依靠赏罚去维持其动机与兴趣;③学生自行发现和自行组织知识,有助于学后长期记忆;④学生养成自动、自主的学习习惯后,有助于以后的独立求知和研究。
      但发现教学法的局限性也是客观存在的:①发现教学法的使用,必须具备一个先决条件,及学生必须具备相当的预备知识与技能;②运用发现教学法比较费时,效率偏低;③由于学生的智力与经验不同,智力高者的表现往往对思想较为缓慢者造成压力,因而不利于后者的学习;④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要求比较高;⑤发现教学法可能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知识,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可能造成消极影响。
     正因为发现教学法存在着这些局限性,所以它一般不作为常规课的首选教学方法,但是在教授解决问题的技能,激发好奇心鼓励自我指导的学习时,它可以作为一种补充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