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认知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一致

发表时间:2008-12-07 阅读次数:692
 
艺体电组 张玲玲
      最近几年,自己在教学中感觉到,以前看一眼就会停止上课说话或开小差的学生现在看两眼三眼照旧没有效果,关键是经常不是一个人在说,严重影响整个班级听课,影响练习任务的完成和技术动作的掌握。教师停下来整顿纪律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将整节课的气氛搞砸。是什么样的想法导致学生有这种行为?怎样帮助他们改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在考虑这个问题。
长期的自问和观察我发现,这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而是学生没有建立向上的精神、没有积极的人生态度这个根本性问题的外在表现。而这也正是新课程目标达成过程中所倡导解决的问题,而且是体育学科育人作用的优势。
    前段时间在学校统一组织学习《教学论基本问题》概述的活动中,当阅读到第133页的时候,我内心一阵欣喜,原来我看到的问题就是有代表性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的做法也完全符合了理论指导。
    在《教学论基本问题》概述一书中写道:认知与情感价值观和谐一致的教学原则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让课堂真正成为启迪智慧、砥砺品质、塑造人格的生命课堂。
    我认识到体育课要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肯与流汗既是备课的指导思想又是实现目标的具体表现,可是对于缺少吃苦耐劳精神的现在的中学生来说这是个挺高的要求,也许他们从小都没有过汗流浃背的体验。怎么能做解决这个问题?我想到从兴趣入手。例如:学习有氧跑。我改变让学生绕操场跑的做法。而采用有氧和无氧相结合。通过一定的场地设计,让很多组无氧练习串联在一起,中间有适当的间歇,既保证整个练习时间内学生的心律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标准,又不会让他们感觉很累吃不消,因为练习分为很多小组,又可以照顾到学生的差异,练习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要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必须注意课的有机性,避免太多的队伍调动,教材要从头贯穿。传统的体育课三部分的切割造成学生的情绪被切割,老师和学生的情绪很难稳定在一个积极的较高的状态。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和老师的要交织在一起,学生的练习情况老师要做到尽收眼底。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适时渗透德育教育。例如:在分组练习中有的学生在循环到离教师较远的位置的时候,就滥竽充数降低了练习的质量,我就在两组练习的间歇作指导总结的时候,给他们讲美国“次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经济下滑,讲诚信的重要性,每个人都要做能自我监督的有人格力量的人。
      每个人在不同的情形下,都可能处于不同的情绪状态中,教师也不例外。我在自己情绪低落的时候,进入课堂前我会花时间花心思去调整自己。去想各个教学的环节,把自己的情绪“导入”到课堂中去,课堂中遇到影响自己情绪的事情时,我会停顿几秒钟让自己拐个弯,迅速去找积极的应对方法。坚持以积极的精神面貌影响学生。
    在坚持平时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指导思想的做法下,学生在上课过程中体验到了体育锻炼的乐趣,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参与态度和精神面貌。我想这种精神也必将带入到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其他领域。学校教育智育是主线,但更重要的是各学科合力激发学生的向上的精神,重视德育和学生精神面貌的塑造。只有当每个老师都能很好的落实认知和情感价值观的和谐统一,才能激发建立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学习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