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发表时间:2013-05-29 阅读次数:765

家长姓名  董  洪    子女姓名  董晓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可概括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勤俭节约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它一直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更应该发扬光大。然而我们也发现,追求时尚、奢侈浪费的现象在部分新生代孩子们中间滋生蔓延,社会、老师和家长对此都忧心忡忡,在嗔怪社会转型时期大环境的影响外,作为家长我们也应该反思家庭教育的得失。在此,我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共享。

    案例1:女儿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放学后,因天气炎热,她要求买一只雪糕,这是很正当的要求。当时我的钱包里有一个5角钱的硬币,其余都是50元以上的,我说:“5角钱买一个小布丁吧。”

    女儿不太高兴地说:“才五毛钱,我要买个大的。”我说:“爸爸没零钱,小补丁挺好吃的。”她接过5角硬币后,我以为她同意了,没想到女儿把硬币摔到地上,愤怒地往家走。我当时有些诧异,心里也很生气。回到家,我当然批评了她,然后耐心地讲一些伟人节俭的故事,比如周恩来总理一件衬衫补了又补穿了几十年等等,也交流了一些家长上班挣钱不容易等道理。后来女儿写了一份检讨,并且之后再也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这份检讨书现在还保存在我的书柜里,每当偶然看到它,心里总有很多体味,有些歪斜的字里包含着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

    案例2:有一次,女儿在我学校的食堂吃饭,买了三份菜、一份米饭。我去食堂的时候,她已经吃完了,正准备端着餐盘把剩饭倒掉。我发现剩了一多半,问:“怎么剩了这么多,多浪费。”她说:“买多了,吃不了。”我说:“拿一个食品袋带回去晚上吃。”……后来我及时跟女儿沟通了这件事情,买饭时根据自己的情况要适量,否则会造成浪费,“粒粒皆辛苦啊。”女儿也表示认同。从此以后,浪费粮食的现象没有再发生过,而且还经常提醒别人不要浪费。当然这种事情,家长要在孩子面前做表率,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我的教育效果:良好。现在我的女儿比较勤俭节约,比如不乱花钱,买东西看价格不买名牌,近两年来从不主动要求去麦当劳、肯德基、西餐厅,反倒是家长偶尔主动请她吃一顿。而且女儿还逐步养成了热爱劳动的好习惯,有时间会主动帮家长打扫卫生、洗碗,自己的衣服有时也自己洗。

    我的家教感悟:在关注孩子学习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品质和行为习惯,逐步培养孩子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如果发现孩子有不良的品行,不要一味地批评甚至打骂,否则孩子会有更强的逆反心理,甚至变本加厉,与家长唱反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犯错误是正常的,关键是能够及时沟通,做孩子的良师益友,除了批评教育,还要讲一些令孩子信服的道理,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另外,要想教育孩子信服,必须在孩子心目中树立自己的威信和良好形象,身教重于言教,“身正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