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三班
学生 张子轩
妈妈 李训美
《窗边的小豆豆》是在几年前一口气读完的。几年来,有些镜头总在头脑中萦绕,反反复复,我的心灵也就如一次次溜达在青山绿水之间得以修养、憩息。
小豆豆这个被退学两次的孩子第一次来到巴学园,校长微笑着听她说了四个小时的话。小豆豆感到非常安心,非常温暖,心情好极了。
每到午饭时间,校长先生会问:大家都带来了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了吗?吃饭之前,孩子们要合唱巴学园自己的吃饭之歌:“好——好——嚼啊把吃的东西 嚼啊,嚼啊,嚼啊,嚼啊 把吃的东西……”。吃午饭的时候,每天都有一个人到圆圈中间说话。因为,校长认为孩子们能够在别人面前清楚、自由、毫不羞涩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是绝对必要的。
每天的课程总是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开始。学校还会请农民教给孩子们如何种庄稼,告诉大家好多有趣的事,比如虫子、鸟儿、蝴蝶,还有天气等。
如果这一天完成了学习任务,老师就会领着孩子们到小河边散步。小河的两岸排列着高大的樱花树。小学生们一边叽叽喳喳的说着话,一边向前走着。天空蓝蓝的,许许多多美丽的蝴蝶翩翩飞舞着。孩子们会讨论路边油菜花为什么开花的问题,听老师介绍雌蕊、雄蕊的知识。他们还到茂密的小树林里看寺庙,看流星井,听远处近处鸟儿悦耳的歌唱声。
暑假的时候,孩子们带着毛毯和睡衣,在学校的大礼堂露营,听校长讲在外国旅行的故事;到美丽的村子进行温泉旅行。
……
多么有趣的巴学园啊:吃饭有趣,上课有趣,散步有趣,假期有趣……在这些有趣的事情中,成就了孩子们的快乐、修养与知识。教育是多么的简单明了、自然亲切!每每想起这些,我的眼前总是出现异常宁静的画面:“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意境亲切却深远。
可是,以我们目前的思维定式会疑惑:这样的教育,孩子们能学到什么?我们且看看《窗边的小豆豆》作者以及作者在后记中提到的作者部分同学的人生:
作者黑柳彻子:在巴学园之前是被退学的孩子,但是在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引导下,变成了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一生的基础。黑柳彻子后来成为日本著名作家、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亲善大使。
同学山内泰二:后来成为日本有代表性的物理学家,在世界上最大的加速研究所美国“费米国立加速研究所”做副所长,这个研究所聚集了美国五十三所大学最聪明的研究者。
同学高桥 彰:后来在安藤电器公司担任非常重要的职位,负责协调公司中的人际关系。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同学在成人后身高依然是小学低年级时的样子。更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巴学园自己创意的运动会每一个项目的第一名几乎都是全校个子最矮、手脚最短的高桥彰。这个在一般学校教育中绝对是在阴暗角落里备受冷落的身体有严重缺陷的人,却在巴学园校长“你绝对能做到”的鼓励声中,成为内心充满阳光的人。
同学大荣国雄:从巴学园毕业之后再没上学,却成为日本屈指可数的东洋兰鉴定专家之一,生活从容、豁达。
……
其它不一一列举。需要了解的还有,巴学园创立于1937年,1945年毁于战火,全校的学生加起来不足五十人。
在黑柳彻子笔下的巴学园里神游的时候,总会不自觉的慨叹我们今天的教育。
作为教师的笔者,每天早晨都要在黑蒙蒙的晨色中上班。在公交车上听到最多的就是刷卡机反复报出的“学生卡”、“学生卡”的声音。大大小小的学生在睡意朦胧中从四面八方乘车奔向学校。两片面包,一杯牛奶是许多孩子仓促间填在肚子里的;有些孩子早饭都来不及吃。他们的饭碗里来得及放上“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吗?
孩子对各种知识的接受从幼儿园就“被”开始了,英语、钢琴、奥数、古筝、书法、作文、主持……数不胜数的周末培训班等待着各级学校的孩子们。从早晨到深夜,从校内到校外,从暑假到寒假,从春天到冬天,孩子们日益沉重的书包永远背在身上。每一所学校身上都背负着沉重的升学负担。负重之下,哪位教育者有心情听一个小孩毫无逻辑的聊上4个小时?哪个学校舍得每天拿出时间让孩子们去哪怕是操场上活动?更不用说暑假、寒假的野营、旅行!
听说许多初中学校午饭后到下午第一节课的时间属于“午自习”时间,是孩子们写作业甚至是有些老师加课的时间;高中学校里,我们常年看着一批一批的学生顶着星星上学,顶着星星放学,每天的睡眠时间都被压缩到极致;我们也常年看着一批一批的学生象鸭子一样被撑大了嘴巴往肚子里填充各种高难度知识,又亲眼看着不管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都对学习抱着厌恶的态度;又听说许多学生一旦到了大学,再无学习的欲望,过着无限放松、放纵的生活;家长们也会经常抱怨:现在的孩子怎么会这么不懂事?不懂得自理、不懂得感恩、不懂得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
是啊,孩子们在疲惫追求分数的同时丢掉了什么?他们有机会看到油菜花开吗?他们能看到草地上翩翩起舞的蝴蝶吗?他们能有机会倾听农民们讲述关于大地和庄稼的知识吗?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这一世纪之问痛彻了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心扉!
好在,中国的教育改革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素质教育的呼声在越来越多的人心底响起。学生的假期和周末已经不必像以前那样被随意要求到学校上课了;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者已经认识到了现实教育的弊端,希望孩子们把目标定为全面发展而不只是分数。
老师、家长、学生、社会,其实我们都在盼望着中国的学校成为巴学园那样的地方:自然,亲切,质朴,快乐,令人神往,更看重人本身,而不是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