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市南区 青岛五中2011级6班
学生:梁睿雯
家长:杨宏艳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翻开孩子拿回来的第六期《父母课堂》,我又有很多新的收获。在这里我借用龙应台《目送》一书中的题目与语句揭开此篇心语的序幕,或许这一词一句与我对孩子的教育思考相距甚远,但影影绰绰间我能感受到两者之间暧昧的情缘。孩子有时就像自家花园中一株等待呵护蓄力成长的幼苗,其成长过程中很多期待被发现的闪光或许就淹没在这一日三次的培育中,往往没有一种工具让我更好的去发现培植过程中的技巧与幸福。现在我们手中有太多形形色色的教育报刊,但利用价值极低,像素根本没有达到呈现完美画面的程度,忽而一眼便忘于脑后。但这次,我真的在阅读中走进课堂,拿起手中的笔捕捉到每字每句的启示,这教育的风景于我心是如此的“明白”,何尝在我心外?此文也算是“赏此花时”的心记。
孩子进入初中后,感觉整个人的状态都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她有了自己专属的小秘密并且只能跟她的死党分享;她的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大人不明白”的苦恼;她所爱的歌曲,她所崇拜的偶像,她所敬仰的老师……所有的一切都不再是当初那个唯唯诺诺,把父母的话当作第一参考的小孩子。她的“独立”让我一下子感觉自己老了,自己跟宝贝之间有了太多的距离,虽然在努力融入她崭新的世界,但总是有意无意间强行让自己的想法霸占她的思维,矛盾都在无声中进行着。
早晨看着她飞奔至学校的背影,总让我忍不住回想多年前她第一次进校门时的情景,那一步一回首的不舍,那眼眸中的不安,那脚步中的胆怯似乎就在眼前,但这早已消失在当年的校门口。我只能目送这她的成长,未来的时光一下子让我害怕起自己的老去和孩子成长。
还记得宝贝儿第一次将《父母课堂》交给我的情景,她煞有介事的走到我面前,腔调十足的指着标题对我说:“《父母课堂》,好好学习!有学习,才有进步,才能更好的了解我们年轻一代,交流和促进都是需要知识做铺垫的!你我共勉。”这一次孩子没有说错,这本书真的给了我很多启发。他们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跟着适应他们的成长。书中有很多文章都在交给父母跟孩子的沟通技巧,这点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我平常跟她的对话常常是“你去哪?”“几点回来?”“跟谁一起?”这种审讯式,其效果就是无心中激起叛逆期孩子的厌烦。看到别的智慧型家长总能将语言变的婉转而温柔,贴心中又不失提醒,这让我大受启发,从此以后我就学着让自己的强势变成平等的沟通,聪明的举措让好心变坏事的惨败经历一去不复返。
自从上了初中,学习的压力远远超过了小学,宝贝总在吃饭的时候谈论学校中各种让她苦恼的事物,为了给孩子减压,我总是对她说:“不喜欢咱就不干了。”“这样做不好,你要坚持对的事情,不能老同不好的比较。”此类话一出,她的脾气就来了,“你什么都不懂,快别说了!”。我明明是顺着她的话来说的,却被她浇了一头的冷水!这样的疑难杂症,我在书中也找到了药方。记得某篇文章中说,要学会听话外话,有时孩子在抱怨一件事情,往往不是真的厌烦而是太过在乎却苦于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聪明的父母要学会理解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孩子长大了,他们可能无意识的不好意思张口询问,觉得没面子,就已另一种形式表达,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潜移默化中进行指导。
曾经将孩子的教育简单的归结为“听父母的话”、“棍棒出孝子”这样的想法真的太过肤浅,镇压是最快速也是最愚蠢的,孩子早晚会有一天长大,到那时,父母又如何将自己积攒的经验留给他们呢?
慢慢的品味这被拉长的一生,陪伴在孩子的身边就像独自欣赏周遭的风景,八方传来的喜怒哀乐要有敏感的触角来察觉来捕捉,此花开在心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明白”都有自己的“心记”,谢谢《父母课堂》让我看到更多教育者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