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班化+信息化=高效课堂
连续两场信息化教学现场会在青岛5中举行 “5中经验”全市推广
早报讯 昨天(14日),青岛市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深度融合教学现场会在青岛5中,这是继前天的市南区云课堂电子书包研讨会后,在青岛5中召开的两个现场会,充分证明了该校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水平和优势,借助于先进的硬件设施和超前的信息化教学,青岛5中即将迎来一次腾飞。
两天连开两个现场会
昨天下午1点半,青岛5中多功能厅里,台上数学老师田文正在给学生上课,台下坐的则是来自市、区数学教研员和各学校的初中数学教师。记者在现场看到,所有学生的桌子上都没有课本,取而代之的是一台PAD,全班40名学生每5人一组围坐在一起。田文利用手中的PAD熟练地进行操作,屏幕上的三角形在她的拖动下,不断地变化形状,学生们可以非常直观地观察和解析。学生们在做题时同样是直接写在PAD上,这样田文在巡视的时候,看到学生有的思路一点手中的PAD,这名学生的思路就会投影到大屏幕上;同样有学生解答中遇到困难,田文也会把它投到屏幕上,全班同学一起帮他分析。现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更及时有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课堂的教学效率及学生学习的热情。
市教育局普教研初中数学教研员安志军认为,田文老师的PAD的课堂在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和教师反思等都非常巧妙,充分利用了信息化教学工具,并让传统数学课堂变得更生动和灵活。他要求参会的各校数学老师借鉴青岛5中的经验,大力探索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前天,市南区云课堂电子书包研讨会上,青岛5中生物老师葛珺展示的则是PAD在生物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这堂课同样得到了区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信息化的课堂效率更高
青岛5中校长董涛告诉记者,青岛5中早在三年前就开始探索小班化和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全班40名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小组,每4到6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个组里有优生、中等生和学困生搭配,小组内的学生相互合作、小组间则公平竞争。基于小班化和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学校尝试进行导学提纲的前置,即课前下发导学提纲,在导学提纲的引领下,学生在课下,对下节内容,进行预学习,但这种模式最大困难就是上课前对学生预学习情况的收集与处理。“青岛5中重建后,我们可以在网络信息条件下,借助PAD教学,更好地实推进小班化教学。”
青岛五中李延亮说,学校的导学提纲和PAD课堂结合后,优势非常明显,老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情况,很多时候学生做题的对错电脑可以自动统计,老师的课堂讲解也会更加有针对性。“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的,老师就不需要统一讲解,课堂效率可以大大提高。”李延亮说,以前老师也会问这道题目谁会谁不会,但有的学生好面子即使不会也要举手说自己会了,“现在不一样了,老师可以随时调取每个学生的界面,会不会一目了然。”
据介绍,5中目前实现的是课堂上学生PAD与老师联网,学校正在探索课下也能联网,届时老师将可以很方便地收集和处理学生课下预学习的情况。将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好课堂教学。(记者臧旭平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