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先来看《江苏教育》上刊载的这样一篇报道:
记者:二十年不留家庭作业,留下的是什么
现在的学校,如果不给学生留家庭作业,也许您不会相信。可记者日前采访的扬州市梅岭小学,不仅一到六年级都不留数学家庭作业,而且已经坚持了20年。
这一做法的首倡者、该校著名特级教师翟裕康告诉记者,要做到不布置家庭作业,前提是抓好课堂教学。他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四了三不教学法”,“四了”就是在课堂上教师该讲的讲了,学生该练的练了,练后评了,下课前把课堂作业本收了;“三不”就是不上课表以外的课,不让学生课后做作业,不布置家庭作业。在翟裕康老师的倡导下,梅岭小学的教师团队大胆进行课堂结构改革,其目标就是增强时间观念,缩短反馈周期,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时间是宝贵的,对师生具有同样的约束力。”翟裕康说。教师一上课就要有时间的紧迫感,在进行必要的复习铺垫后,立即进入新课,使学生从上课一开始就振奋起精神,投入到紧张而愉快的学习活动中去。课尾留下7至10分钟时间让学生独立练习。学生练习后,老师进行重点而扼要的讲评。讲评结束,收全学生的作业本。这已形成规矩。
20年不留家庭作业,留下的是高效的课堂。“追求课堂效率的最大化,应是每个老师毕生的追求。”翟裕康认为。走进梅小的数学课堂,你会发现,整个40分钟的课十分紧凑,老师讲得丝丝入扣,学生听得聚精会神,师生互动有序,气氛相当活跃。他们的老师对记者说:“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一分钟不能浪费,不讲一句废话,而且课堂的事情课上完成,不留到课后。”高效课堂使得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效率非常高。同时,它将静态的、过于分割的知识科学地整合起来,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数学能力。有专家评价,梅小40分钟的数学课,可能别人60分钟也达不到同样的效果。
不留家庭作业,留下的是学生的轻负担。其它学校的学生课后平均要做一个小时的数学作业,而梅小的学生利用节省下的这一个小时,可以自主学习,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学生负担减轻的背后,是教师负担的加重。”翟裕康说,“我们在课前、课后付出的大量心血,别人是看不到的。”在备课时,老师们力求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重新处理,找出适合学生的最佳教学途径;甚至要考虑到每一个可能出现的课堂情况,并常常换位思考,学生什么时候出现卡壳而需要启发,什么时候会出现困惑而需要点拨。总之,每节课必揣摩再三,对整个教学流程了然于胸才充满信心步入课堂,这是“四了三不”教学法得以顺利实施的根本原因。
不留家庭作业,留下的是学生的兴趣。梅小的数学课堂设计是智慧化的,同学们在愉悦中接受新知识。轻松的学习让很多怕数学的学生也喜欢上了数学。“课堂似乎被翟老师施了魔法,常常一个问题刚出来,大家争着举手发言,有时会争论得面红耳赤。在翟老师的课堂上,我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激情与快乐。”梅小的毕业生许建这样回忆。人们觉得很奇怪,梅小的学生不做数学家庭作业,而且课后也不做AB卷等习题,但是在市、区调研检测时成绩总是遥遥领先,在数学竞赛方面也是出类拔萃。并且,中学老师普遍反映,梅小的学生数学能力强,后劲足,因此各中学都争抢梅小的毕业生。
老师们,随着这样一则报道,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并走近这位二十年不布置家庭作业的江苏省特级教师翟裕康老师,并去揭秘这一艺术密码……
对于三“不”四“了”的教学法,因为只是课堂的外部表征,所以给我们的印象可能还不是很深刻,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来看翟裕康老师是怎样去实现课堂高效益的。
从对翟裕康老师的事迹介绍来看,其实体现翟裕康教学“高效益”真正关键的是两句话:“改革课堂结构”和“改进教学方法”。
一堂典型的翟氏数学课的程序如下:1.重点复习(穿插练习),2.启发性讲评,3.针对性试练,4.独立性集中练习,5.扼要讲评,6.订正与收缴作业本,同时进行个别辅导(用甲乙两套本子轮流作业)。
那么要圆满完成这样一套课堂结构,用翟老师的话说,教师须做到三个“重视”:
1.重视内容选择。尤其是把握教材重、难点的突破。翟裕康认为,改革结构、提高效率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文化和业务水平。如果教师还是一例一题,学生还是以模仿代替思考,就谈不上高效率的问题。如果教师连教材都不熟悉,重点、难点都掌握不住,即使改革了结构,也是不能提高效率的。
2.重视时间控制。翟裕康上课有个绝招,一块手表放在桌上基本不看,最后布置作业时看一下,大概33分钟左右,剩下5分钟学生做作业,2分钟讲评,老师收本子时正好下课打铃。多少次在外上课,这招都引得下面听课老师轰然叫好,他就是知道课上到什么时候,还有多少时间。翟裕康说,绝招不绝,平时就是这样,习惯成自然。四“了”是看时间的,我们应严肃地对待每一堂课,上课要有时间观念,不讲废话,不信口开河。有的老师随意性太强,这边磨蹭几分钟。那边耽搁几分钟,宝贵的课堂时间就浪费了,还能有效益吗?
3.重视教学语言。不谈语言的艺术性、趣味性,就说“准确严谨”四个字,就不容易做到。翟裕康生性诙谐,喜学他人语,连音调、神情都拟个八九不离十。常惹得学生大笑,增加学习兴趣,看似很随意,但一堂课下来,你别想找到他语言上的问题。这也是长期锻炼的,一旦自己在课堂上说过什么不得体的话,他都要记下来,反复反省,时间长了,语言上绝不会有毛病。课堂语言的失误,有的是科学性错误,有的是逻辑性错误,有的是说得不当,对学生影响很不好。翟裕康举个听课的例子,一青年教师将“12只白兔和7只黑兔”的图形分两排顺序贴到黑板上,黑白两两对齐了之后,指着和黑兔数量相等的白兔,问:“这部分是什么样的白兔?”意即让学生明白两者的数量关系。谁知问得不妥,一生回答:“这部分是雪白雪白的白兔。”举座哗然,连提问老师本人也忍不住笑了场。“一堂课一句话说出来,引起全班的思维混乱,自己给自己惹麻烦,牵回头还要花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教学语言不可不慎重。”翟裕康说。
他还曾归纳过两个教育公式——
教育工程中的力学原理:
教学内容×作业量=学生负担×教学方法:
学习效率=教学内容×作业量÷学生负担。
推论: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减轻教学负担,关键是改进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改进教法呢?
翟氏秘笈之一:“眼看千遍,不如手过一遍。”他的课上总给学生留充分的时间进行实践活动,或练或演或议;尤其是议,一般数学老师不重视。认为浪费时间,其实让学生就某个问题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很好手段。实践,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由懂——会——熟的必经过程,也是缩短这一过程的重要方法。如果只是教师夸夸其谈,学生束手“静听”,其结果是,“听时似乎懂了,一做就会错了”。
之二:“反复是学习的朋友。”讲授知识要新旧联系。翟裕康认为:“学生的旧知识是接受新知识的基础。教学时,我尽量联系学生旧有知识。使他们温故而知新。例如,我讲解较容易的教材时,就有目的地联系与其有关的、但学生又掌握得不巩固的,或者出现次数较少的旧知识,从而达到补缺的目的。讲解较难理解的教材时,我就尽量联系与其有关而学生很熟悉的旧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讲解与旧知识容易混淆的教材时,我就尽量联系类似的旧知识,使学生有所比较,以便牢固地掌握新知识。在联系旧知识时,我还尽量注意不喧宾夺主,不搞形式主义。”旧知应该反复到什么程度?翟裕康通过练习反馈来掌握情况,他的名言是:布置作业的时候不要“清一色”,要“混一色”,既有效,也节省学生的精力。首先,课后习题都要经过筛选,根据需要选做;其次,自编习题,加强针对性,控制数量,一组练习一般4-5题,今天讲什么就做什么的情况就是让学生模仿,绝对不要;第三,评讲时注意记录做错人数和错误原因。而不能只是对对答案。如果某题错的人较多,说明这题所代表的知识点没有被熟练掌握,还需要反复;如果某题错的人较少,且错误主要集中在看错题、粗心、计算错、少写单位、格式问题等“非原则”方面,那么这个知识点就可以过关,犯错的学生留待课中个别辅导。翟裕康的自编习题册上,多是红笔写的数字,有时还有人名,那就是在练习中出现错误的人数和具体学生。
之三:“上当教学法。”翟裕康认为,在教学中不要怕学生错,不要处处不放心,老是抱着、扶着学生走。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要给学生一定的思维冲击,该让学生独立完成的习题,不要在练习前去指导、提示或暗示,而是在练习后的讲评环节中让学生去分析和认识各种错误的原因。比如三年级的“观察物体”一课。翟老师在课件上先呈现一个方格布包裹的物体,让学生猜是什么形体,学生“长方体”、“正方体”叫了一气;然后一转,看第二个方格布包裹的面,再猜是什么形体,叫“长方体”的学生声音这次响了许多;转到第三个面,是个方格布沙发,“哦”——学生恍然大悟。猜得都不对。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体会到,“观察物体”要有三维概念,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翟裕康说,诱发出错误,实际上就显露了学生学习中的缺陷,再通过讲评纠正,学生掌握的知识就更扎实了。另外,只讲知识的正面而不用反面的内容进行衬托比较,学生掌握知识往往是不全面、不巩固的。
之四:“少则明,多则惑,真理向前一步就是谬误。”即要注意授课内容的少而精,明确这一课要给学生什么,不要贪多求全,防止一节课的内容面铺得太大,战线拉得太长(多而杂),要知道并非讲得越多越好。
这于是让我想到了另一篇文章——在如何优化课堂教学中,有专家提到:课堂要力求做到三不要。
1、情节不要太多。在一堂课上不能设计很多的情节,要尽可能使情节明快、集中,便于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对问题作深入的有效的研究讨论。切忌情节太多,造成学生的思路混乱、教师的顾此失彼。
2、环节不要太细。教学环节的设计宜粗不宜细,太细了,就有牵着学生小心翼翼地走在老师指定的轨道上之嫌,达不到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索的效果。环节粗放了,学生的思维就很活跃,可以从不同途径寻求答案,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其中就不乏闪亮的思维火花。
3、问题不要太小。教师提的问题不能太小,那种答案显而易见的、一问一答式的问题尽量减少。所以建议教师吃透教材,抓住那些牵一发动全身的核心问题或教材的关键点,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学生就有了思维的空间,就有了不同意见的产生,就有了相互争论和补充,就达到了培养的目标。应该说这和翟老师所提出的第四条秘笈观点完全一致。
之五:“关心中下生。”要想提高课堂效益,流程控制点在中下生,要在课堂教学中缩小而非扩大中下生与优生之间的差距。翟裕康说。首先,老师要讲得使学生很高兴,调动起他们的兴趣,最大可能地加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很多课看上去轰轰烈烈的,那么热闹的场面也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参与,这就不行。第二,教学活动尽量减少个别活动。增加全体活动,那种指名答某题的做法其实不好。实的东西,就是能使全体学生学的东西,而不是少数学生学的东西。第三,教材的分量、练习的时间、讲解的方法……都要根据中下生的理解水平、接受能力和作业速度而定,讲评过程中多启发他们,多问他们还有什么不懂的,作业时重点辅导他们。补差要在课上真正地去关心,而不是放学留下来补课。“我一辈子怕做这个事情。第一,小孩自己不愿意留下来,第二,(老师)我自己也不情愿。有些老师不是补课而是惩罚,效果就更坏了。”
之六:“讲究教学设计。”如果说,做到前面5点就能达到三“不”四“了”的基本要求,那么对教学设计的精益求精就能使数学课堂飞跃到艺术殿堂。“圆的认识”这篇教材常被选作公开课的教学内容,翟裕康也上过,不过他是拿着一柄大锅盖去上的。大锅盖从包里掏出来,课堂上就笑声一片,但慢慢地,听课的老师不笑了,代之以感叹声。有人拿了光盘回家,说“看一遍有一遍新的体会”。
翟裕康说,“为什么要用大锅盖?不单为了好笑。我一开始就让学生画圆,但是学生用圆规不惯,圆心会滑动。我就点拨要定个点。然后拿出大锅盖,我比着锅盖边画,画得很漂亮。但有个缺点,学生发现了,没有圆心!所以下面的活动就是找圆心,如何找?每人一张圆纸片,学生折啊弄啊,有了圆纸片上的折痕,再让学生讲半径直径的关系,弄起来就很顺。用锅盖我是要引起下面的过程”。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提升教学设计的品位、层次非一目之功,听完翟裕康课的教师往往都会感叹:我怎么就想不到的呢?我们没有你聪明。翟老师眯着小眼睛笑,“我不是聪明,我是实践多了,想得多了。你们平时不爱想”。
不管是“改革课堂结构”还是“改进教学方法”,其基本的宗旨就是提高课堂效益,而要真正地提高效益,必须从实际出发——求实,根据课堂实际,根据学生实际,这样的课才能符合教学规律,这样的教学理念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