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2013年对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思考

发表时间:2014-06-17 阅读次数:504

2013年对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思考

信息来源:David Nagel, 2013-6-4, THE Journal

收集时间:2013-06-18

基础教育得益于信息技术发展,衍生出许多新兴教育教学模式,也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本文梳理新媒体联盟组织发布的《2013年度基础教育地平线报告》(The NMC Horizon Report:2013 K-12 Edition)观点,结合业界现状,思考本行业新遇到的挑战。

挑战一:从业者职业发展路径

广大基层信息技术教育科研从业者,没能像其他职业那样,获得非常明晰的职业发展路径。或者说,广大基层教师在学校找不到很好的信息技术支持服务,使得他们对新媒体、新技术在课堂教育中的应用决心有些动摇。

报告提到:1. 好技术、好设备在课堂教学中得不到有效使用,学校行政的投入资产多数时候闲置。2. 任课老师用过去的模式套现在的技术和设备,而不是创造、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结果学生学习动机并没有朝向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挑战二:对新技术的本能拒绝

熟悉的才是安全的。教师和学校行政常常把新技术看作外来物品,看作超越他们岗位职责之外的附加任务。

挑战三:MOOCs等新模式涌现

当前PC和移动互联网普及面非常广,新教育教学模式正在影响传统课堂。例如高校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授课模式是当下热议话题。而基础教育领域虽波及范围不如前者,但我们的任课老师在教“00后”、“Y一代”抱着电脑长大的学生时,以及后进生的时候,完全可以尝试、探索社会上的新技术。

挑战四:非正式学习

与挑战三一样,传统的“教学-考试”模式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那就是“非正式学习”趋势。比如人们讨论“翻转式课堂”,要求小学生前一晚在网上做好学习素材的阅读,第二天拿到课堂上讨论。那前一晚的学习过程,就属于“非正式学习”。期望更多任课老师想出好点子,使传统授课方法变些花样,激发学生兴趣。

挑战五:个性化学习没能获得支持

个性化学习的呼声在中国很早就有,限于技术条件,实施起来一直较难,老师和学生都不熟悉相关配套工具、手段,或者直接说没见过。那么,我们作为这方面专家,应该多搜集、整理一些工具、手段,帮助任课老师重温旧日“个性化学习”的美好回忆,帮助他们开展教研。

挑战六:传统考评手段没能跟上时代步伐

评估环节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节点,考卷成为过去百年来教育评估的主流形式。但现在我们的课程内容变了,教学方法变了,唯独考试没有变。学校各科教研室应主动探索新媒体、新工具的特性。例如,用网络监控技术开展课堂“田野研究”,观察同桌之间的课堂交流讨论细节,录完后,把整节课的若干节点汇总,把报告打给对应的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挑战同时是机遇。

这份地平线报告显示,未来五年趋势包括:

1. 混合式学习、网络学习,以及技术驱动的师生协作,会深度发展

2. 社交网络平台,加深师生在课后的交流

3. 教育资源的平等分享,让更多师生切身体会到信息技术的价值

4. BYOD(学生设备自携)模式更为普及,学校机房投入降低

5. 网络也能成为老师,老师的角色定位受到网络的挑战

到底哪些技术正在成就我们呢?

云计算必当排在首位。谷歌的Chromebook笔记本,作为云计算技术“基础设施即服务”的典型终端,会改变同桌之间的交流手段,它所承载的海量教学资源,一定会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力。

移动学习也算一个。方才提法的Chromebook笔记本,这类终端产品共同特性是:便携性、灵活性和用户界面操作的人性化等等。为什么要说这类产品的好处呢?因为我们的课堂,提倡“个性化学习”,提倡“一对一辅导”的模式,提倡孩子们把想法和学习疑惑大胆分享出来、构建新的学习经验。

移动学习对任课老师们也带来实惠。课件制作、试卷出题、教学设计,都会更多在互联网上呈现,在校本教学资源库中呈现。

接下来,3D打印也会促进理科课程的教学。例如生物课、有机化学和物理课的教具,能更个性化的定制。

 

说到这里,平时我们在电视新闻、科技网站上见到的新媒体、新技术,在基础教育领域都是可以拿来尝试的。总之,我喜欢在教学过程中对新生事物保持一颗童真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