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基础学科,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它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方面发挥着特殊作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对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我们在讲授信息技术课程时,必须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新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教育部部长陈至立2000年10月25日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说:“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像,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中要创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自2000年9月我镇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以来,我们通过实践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不断地进行探讨和研究,在教学中我们借鉴他人之长,结合本镇各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或各种教学模式进行组合应用,使信息技术课堂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和协作能力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阵地。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边讲边练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式教学模式、协作学习式教学模式、学科整合式教学模式、研究性学习式教学模式。虽然教学模式是各种各样的,但教学模式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要上好一节课,需要科学有效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模式。下面根据教学实践谈一下关于这几种模式的应用。
一、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
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注重系统化的讲授,便于学生对概念、理论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由于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习效果差,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我们采用的次数较少,只在讲授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时,辅以多媒体课件使用。
二、边讲边练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授课时先边讲边练,让学基本掌握操作技巧,然后采用任务驱动,给学生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熟练掌握本课的学习内容。通过任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知识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会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随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最后学生经过实践达到最终目标。这种模式适合于小学低年级讲授各种应用软件时使用。由于我镇各校的学生机房普遍是95无盘站,且大部分未安装有多媒体教学系统,因此教师在授课时,教师讲一步,学生跟着操作一步,边讲边操作,这样可以让学生很快掌握所学知识,然后教师利用本课所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熟练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如《让文字更漂亮》这一课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格式”工具栏设置字体、字号以及文字颜色,教师先边讲边练,让学生基本了解这一部分内容的操作,然后交给学生一篇未经修饰的文章,让学生自主地进行修饰。有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何象课本上那样给文字加上波浪线和着重号?如何输入x2?……这时教师要给予个别指导,指引学生使用“格式”菜单中的“字体”项,这样学生就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同时他还会带动周围的同学共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像,自己动手。这两种教学模式相结合教学效率高,学生掌握快,同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任务驱动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学习软件应用的初期,采用。这是以挖掘学生潜能、激发学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如在讲授《文稿的美化》这一课时,就采用了任务驱动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先准备好这一部分内容的课件和已美化好的文稿。上课开始,教师先在多媒体教室向学生演示已美化好的文稿,通过漂亮的文稿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然后教师向学生演示已制好的课件并告诉学生如何在学生机上使用,最后让学生一节课内利用模板、背景和插图将上节课制作的文稿修饰漂亮。这样,学生就可以利用教师的课件自主学习使用模板、设定背景、插入图片,自主确定学习的顺序和时间。
四、自主化研究性学习模式
自主化研究性学习模式,实际是任务驱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教学模式的综合。它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方法后进行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挥主动学习精神,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和任务为目标,以小组协作方式进行创作和应用,以作品考核方式检测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方式。自主化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它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协作学习则通过学习间的交流、沟通、争论、协商,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选择、整合其他成员观点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与他人合作的技能。在进行高年级综合应用的练习时,我们常采用了这种学习模式,如让学生综合运用PowerPoint制作一份电子报刊。其操作步骤大体是这样的。
首先,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教师在多媒体教室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成型作品,如全国学生电脑制作活动的优秀作品及本镇学生评选活动中的优秀作品,观看全国性的优秀作品是为了激励学生向前看、积极上进,观看本镇优秀作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觉得这些制作优秀作品并不是遥不可及。
其次,教师将这些优秀作品、教师的课件放置于机房服务器上,向学生说明其具体位置。告诉学生可以借鉴这些优秀作品,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查教师的课件或应用软件中的帮助信息。
然后,向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任务及制作的时间(一般需要多个课时),并按照学生的个性差异分好组,组织学生开始制作。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全面、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设计出富有个性的精美作品。
最后,学生在完成任务后,通过校园网将学生的作品传到多媒体教室,在多媒体教室向学生展示这些作品,并根据科学的标准评出优秀作品。
五、在小学高年级和中学,我们还在探索一种新的模式,即学科整合式研究性学习模式
这是一种新的教学学习模式,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使各科知识的学习、掌握、运用融为一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对某个问题、某项专题或某一主题的了解、认识,其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研究、探索、找到方法、得出结论或规律的过程。这种模式如果运用得当的话,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会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及与别人交流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模式。这几种教学模式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学生可参与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地利用电脑作品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能力,它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结构性改革方面的积极探索。
教师要在平时多注意素材的积累和自身水平的提高,注重理论的学习及实践的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究、总结,才能合理、恰当地选择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学生可参与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