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班级座次不应歧视后进生,要好、中、差合理搭配。 在班级座次安排上学问很大,按高矮排,有其合理之处,但也有弊端,按成绩排位最不可取,最容易激发矛盾,滋生班级混乱现象,最合理的就是把班级的男女生高矮、成绩全面掌握起来后进行好、中、差合理的搭配,既可起到传、帮、带的作用,又不会出现好、差集中的现象。
2、多找“后进生”谈话,使其不受冷落。 我们多数老师经常找成绩好的学生谈话,往往冷落了一小部分后进学生,此法不可取。往往后进生更要多谈话,多关心。谈话要多地点、多角度、多方式,可在课间,饭前,饭后,放学的路上,更可在办公室。谈话一定要注意艺术性,要蹲下来与学生交流,不能高高在上,不能板着脸。面色要柔和,和蔼。内容上,不能单纯说教,泛泛说理,多结合自己上学时期的实际谈谈家庭、社会、人生、理想等,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真诚,要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在办公室可以让学生坐下来,促膝交谈,更显平等与真诚。可以通过一个细微的动作(如拍拍肩膀,摸摸头),一个会心的微笑,一句温馨的话语,融化学生那颗受伤而冰冷的心。
3、要爱中有严,严中有爱,严而有格,严而有度。 对后进生违反纪律不能姑息纵容,不能轻描淡写的不了了之,更不能不管不问,听之任之。但也不能狂风暴雨,劈头盖脸的批评、数落,甚至威胁、恐吓,又是停课反省,又是叫家长,又是劝退,这只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碰到后进生违反纪律要冷静,切忌上火,简单、粗暴来处理。
4、融入到集体中,用集体的力量约束他们,甚至温暖他们,感化他们。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值日组内不进行劳动全组一块处罚,宿舍内违反纪律一起批评,作业组内完不成作业一同扣分,这样进行捆绑式教育,其他同学就会合起来帮助他们。
5、多给“后进生”施展才能的机会。 “后进生”学习上可能成绩落后,但运动场上可能有他们矫健的身姿,文艺晚会上可能有他们嘹亮的歌声,劳动中可能有他们不怕脏、不怕累、满头大汗的身影。所以为了提高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才能,可以安排干体育委员、文艺委员、劳动委员、值日组长等。或让他们干一些具体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让学生做搜集名言警句并摘抄在黑板上的负责人,或负责每天黑板上值日班长、课程表的更换工作。他们都会很积极而且干的很好。
6、多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拿起表扬的武器,机智的转化“后进生”。 这些同学是矛盾统一体,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也有自尊心,更希望得到老师、同学的赞扬和认可。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只要发现闪光点,或捡拾一片纸屑,或帮助擦黑板,或帮助倒垃圾筒,或作业认真等,尤其是学习成绩上的一点点进步,我们都要及时加以表扬,这样久而久之,善的就会战胜恶的,就像地里种上庄稼才不会长草一样。这样,慢慢的他们就会朝向好的方面发展,一定不要在冬天里砍树。
7、一视同仁,要有公心。 违反纪律不光后进生,成绩好的同学一样也会违反,如果同时违反,怎么对待?我们不少老师往往厚此薄彼,对成绩好的同学一脸灿烂,对后进生却冷若冰霜,对成绩好的同学和风细雨,对后进生却恶语相向。这样,对好的不见的就好,但对差的却很易伤透他们的心,只会让他们更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走向无底的深渊。所以碰到这种情况,要一视同仁,在了解情况的前提下该批评的都批评,要有公心。
8、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建立“教师—家长—学生”流通机制。 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一定不要在学生违反纪律后,更不要面对学生叫家长。要放在平时的细微机会中,如电话联系,在学校中偶尔碰面,家访时,开
家长会时,家长主动联系时,可和家长全面,或就具体的某一方面交流学生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只有这样转化后进生才会知己知彼、有的放矢。
9、尽量阻断后进生结帮的机会。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后进生往往与后进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共同爱好,共同活动空间,而他们经常在一起更增加了玩耍、违反纪律的机会,也更没有兴趣学习了,甚至还有拉帮结派的危险。有饭一块吃,有仗也一块打,这也增加了违反纪律的严重性,更有甚者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以为学生的一生负责,要尽量阻断他们更多接触的机会,把时间放在学习上。要求课间,饭前饭后不能在教室内、教室门口聚堆、打闹,不能一下课就跑出教室到其他教室门前聚堆、打闹。男女同学不能太亲密接触,通校同学不能在大门口聚堆。在宿舍内没有事不能经常跨宿舍聚堆。老师要经常利用课间到教室转一转,看一看,也经常找其他同学了解情况,发现情况及时处理。这样几次以后,教室就会安静下来,聚堆、打闹少了,学习气氛也就浓了。
10、民主评议互找优缺点。 每星期班会时间,组织学生通过书面的形式互找优点和缺点,涉及到后进生的要及时的总结,优点大加表扬,问题指出要求及时改正,让后进生知道其他同学对他的看法、态度,处理好与其他同学的关系,不要陷于孤立之中,时间一长,后进生问题少了,优点多了。
11、建立后进生成长档案。 要专门为后进生建立成长记录簿,记录违反纪律的次数,记录做的好人好事,绘制考试成绩曲线,每星期写一篇思想日记,老师亲自批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