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学生做了件好事,你表扬他说“Good boy”,可能他会很高兴,但美国小学生可能就不那么高兴了,因为他会告诉你,在美国只有说小狗小猫时,才用“Good boy”。你是否大吃一惊!
这就是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如今已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在没当老师前就在想为何学了十几年的外语,自己外语水平还是不行,后来当了老师,也有些朋友问我同样的问题,那时只笼统的说没有适当的环境当然学不好。如今越来越明白学不好外语的细节问题了,没有学英语国家的文化也没有受这方面的教育,当然是其中一项没学好英语的细节了。越来越羡慕如今的学生,那么小就能接触到也受到了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影响,相信他们将来英语水平远在我们之上。
记得几年前在一所民办学校工作,有个外教给学生们送了些书作为礼物,那是些儿童版的圣经故事,当时被我们及时发现,很迅速也很紧张地将这些书从学生那全部收回,不许学生们看,以为这是宗教传播。如果发生在今天可能我们也会不那么紧张了,因为关于智慧果、诺亚方舟的故事我们都已知道,也明白不会因为一两本书犯政治错误。如今我们可能会引导学生如何去阅读这些书籍。对跨文化的一种开放、宽容的接受让我们明白并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尤其如今我们的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也将培养学生初步的跨国文化交际能力列为目标之中。
牛津课本里有一首关于手指的儿歌,今天教学生时,我就对他们说了两个手势的意思,1.西方人从不把中指单独竖起来;2.西方人说了谎话就会把食指和中指拧在一起,放在背后,祈求不被揭穿,就连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被法官调查时,也不经意间做了这个动作呢!顿时激起学生们的好奇心。象这样的小例子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有效地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些body language。
朱浦老师在《教学问题思考》一书中就例举了一些教法思考。如文化负载词的教法:dragon在中国人眼里是吉祥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却是象征邪恶的怪兽。这类词的教法就是:文中词义+文化指向。明白了这点,教起dragon一词,也就不是简单教一个动物了。当然,朱浦老师已在书中为我们整合内容,中外食品的比较、节日的比较……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补充更多的教学内容,从单词入手,融合文化意识;从交际入手,融合文化意识。也许我们还可以多请教外教,让他们给我们一个较系统的专题内容,弥补我们在这一问题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