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师留言,说最近完成了三次教学实践,也进行了反思,希望我能看看。
我拜读了这位老师的设计与反思,这里想结合这个案例说说如何在磨课过程中进行反思。
这位老师的设计从第一次到第三次的确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活动设计方面甚至是有质的飞跃。第一次的旅行社导游这一活动,超过了学生的语言水平,甚至也可能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五年级学生可能对如何当导游不是很清楚)。第二次的活动其实很好,而且增加了活动过程要求的说明,算是搭了一个过程支架,但语言支架不够,而且明明是讲个人经历(My footprint)却要求小组完成,小组讨论描述个人经历,自然难以有效开展。第三次的活动是需要小组开展的活动,所以开展得不错。其实第二个活动也可以开展得很好,只是不一定适合小组活动。
这位老师的反思是从活动开展效果进行了反思,发现了第三次效果最好。不过,这样的反思无法形成自己教学设计的质的飞跃,因为没有形成活动设计的方法。我们反思活动效果时,要从学生的兴趣、认知水平、参与可能性、语言水平去反思,这样就能发现问题到底在哪里方面,自己的调整是如何起到作用的。
这位老师的设计有一个值得进一步改进的大的方面是:支架。这位老师从第二次设计开始,搭建了过程支架,所以学生能够较好地开展活动了。但一直没有搭建有效的语言支架,这导致学生语言发展并不显著。若一开始就提供如何介绍旅行的语篇结构、语句结构、可选择语词,学生应该能够更好地开展这一活动。
对活动的评价标准也可以更加明确一些。在教师提供语言支架之后,可以设计这样的语言评价标准:如正确使用教师所给语言支架为一星,正确使用教师所给语言支架的多种内容为二星,正确使用教师所给语言支架并使用小组补充语言为三星,等等,这样可以确定语言进步的标准。坦率地说,这位老师对自己的三次实践的整个自我反思都没有反思学生语言发展,只反思了活动开展,这是很值得商榷的,因为毕竟我们开展的语言教学,所以,核心层面上应该反思学生这节课的语言发展。
当然,反思更应该关注学习目标是否实现。这节课设计了活动目标,目标是:
1. 学生在完成活动目的任务的过程中感知语言,运用语言。
2. 能够跟他人谈论某个景点的特点,例如位置,颜色,特征,天气,风俗等等,并能简单谈论在去这个景点前的准备及回来后的感受,在感知语言的同时感受旅游的快乐。
没有明确的语言发展目标,这就导致反思无法真正科学地进行。其实目标可以设计为:
1. 通过本节课巩固第二单元所学语言,大部分(可以理解为90%以上)学生能正确运用第二单元所学where, when, what, who问句就某个景点的特点(位置,颜色,特征,天气,风俗等)提问,并正确回答;
2.部分学生(可以理解为50%以下)能运用所学It's beautiful. I like it very much.等简单谈论在去这个景点前的准备及回来后的感受;
3.全体学生能够通过参与活动感受旅游的快乐。
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效逐一反思我们的教学活动的成效了。
所以,总体而言,我们在磨课过程中的教学反思应该做到:
首先,要有可测量的可实现的学习目标,这是反思的标杆。
第二,要有反思的维度。您可以采用LICC维度,也可以采用您自己设定的维度,反正要有维度,因为我们对一节课不可能360度反思。
第三,反思一定要反思学生的学习,反思学生的语言进步。
第四,反思是否达到的判断标准要合理,比如是否具有有效的支架,这就是一个标准,因为支架是从教到学的转换的基础。
当然,在写到这一章节时,我可能更加系统地思考这一问题,从而可能更加系统的描述和整理,但基本原则当如此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