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新手班主任如何学生解决浮躁问题

发表时间:2015-11-12 阅读次数:893
(一)加强班级管理。
1、正视现实,面对浮躁。
      小学生朝气蓬勃、精力旺盛、害怕寂寞。让一个几岁的学生安静地坐上半天无异于给他们“上刑”,尤其是学习差,视学习为负担的学生,他们心目中的学校不是乐园,而是一个笼子,教室就像大笼子中的小笼子,铃声响了他们不愿意安静,听讲时总想和别人讲话,一叫发言哑口无言,作业也总令他们头疼,坐在教室如坐针毡。作为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有正确面对他们的浮躁。利用健全的班级管理制度、合理的竞争机制、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最佳的教学水平牢牢地俘获学生浮躁的心。
2、抓思想建设和制度建设。
       作为管理学生、教育学生最基础、最直接的班主任,不仅要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引导、管理学生有序、积极地生活、学习,更应加强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从各个方面引导、约束学生,使学生人人努力有方向、前进有目标、行为有准则,形成人人不甘落后,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
3、抓形象建设。
       两种形象,一是教师自身形象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二是班干部勤奋好学、乐于奉献、开拓创新对学生的示范作用。选拔、任用班干部要采取“三要三看”:既要注重学习成绩,更要看思想是否积极进取;既要注重组织管理能力,更要看无私奉献意识;既要注重个人品行修养,更要看在学生中的威信。
4、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讲、发言、思考的习惯,逐步形成以参与学习为乐趣,以独立完成难题而自豪的习惯;要教育学生把充沛的精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博学好问,敢于冒尖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不敷衍、不作弊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中小学生的精力虽多,但只要得到合理宣泄,就不会惹事生非了。教师要关心学生不同时段里有什么新的爱好和兴趣,利用晨会、班会阵地,组织各种有益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文体活动,这样既可以把学生旺盛的精力引上正确轨道,还可满足学生的社群需要,又增长了知识,增强了团结,增加了友谊。
(二)教师自我完善
1、学习→思考→应用。
       俗话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先有一桶水。” 教师要想对所教学科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就必须善于学习、接受和消化新观念,吸取新知识、新信息,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在实践中摸索,不断充实和完善知识结构,以终身教育的思想指导行动,使自己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
2、提高教学艺术性
       教师要善于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不懂或懂事不多的学生,要有科学的、艺术的教育教学方法。这些要求我们的管理必须实事求是,因材施教,积极、深入、细致、得当地去做。
      风气浮躁在学习生活中,经常表现为不善观察,懒于思考,做事马虎,效率低下,盲目跟风,一事无成。长此以往,一旦这种不良个性品质形成,对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都会造成重大影响。而且这些学生所带来的浮躁之风弥漫在班级中,致使班级纪律涣散,跟风族队伍日渐庞大,班风学风日下。
       造成心理浮躁的现象的根源,主要是因为小学生心智发育还不完整,“自我约束”能力差,“理性思考”较弱,而“从众心理”相对较强,这造成了他们的思想容易波动,情绪不够稳定,由此,整个班级就浮躁起来。
为此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这一问题:
1.唤起责任意识。
       有些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是摸不到头脑,讲不清楚重点;在课间追跑打闹,有时还盲目跟风,情绪特别容易激动,自己的学习效率日渐低下,同时也影响了身边的同学。这样的孩子通常缺乏理性思考的能力,从众心理较强。这一问题的其根源在于缺乏责任意识,因此我们必须唤醒这部分学生的责任感。例如:在课堂上对于摸不着头脑,讲不清重点的,应对于这部分学生不加理睬,然后课下宣布如何正确表达自己观点赢得他人尊重的准则,要求学生举手前要先思考,后行动。引导他在做任何事之前,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做?希望什么结果?最好怎样做?”并要具体回答,有时让这位学生做一定的记录,让学生懂得学习的责任在于有质量地表达观点,促使这些学生不得不静下心来理性思考,学会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
对于回答问题的质量有一定进步的学生,加以及时的鼓励,让这部分学生尝到高质量回答问题获得赞赏的甜头,从而催化这些学生朝着更高质量的学习任务前进。
2.建立监督意识。
       有的孩子喜欢过度表现自己,常常变成卖弄自己,更有甚者,还盲目跟风,导致虚荣心极度膨胀。这类孩子通常是由于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管不住自己的嘴。对于这类孩子我们采用引入各种监督的手法,让“好学生”为他们树立榜样,严格遵守纪律,通过抓住典型人物展开批评,使得其他同学不敢冒头。
3.建立条理意识。
       很多学生在自己支配的时间内,不知道该做什么,什么先做、什么后做,甚至手足无措,他们通常是由于理性思考能力的缺失,做很多事情不能坚持,大多数小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就索性不干,垂头丧气,一蹶不振。
       这部分学生的表现主要是条理性缺失,面对这部分手忙脚乱的学生,必须引导他如何认定众多繁杂的任务中孰轻孰重,孰先孰重,孰急孰缓,逐步养成有条不紊,应对处事的习惯。对待这样的学生,帮助他认识什么是最主要的任务,怎样节约时间,使他明白面对众多任务镇定自如,从写好一个字,一句话,一道题做起,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任务才能提高效率,获得更多自由的空间。
例如通过限时做作业训练,让孩子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原来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珍惜时间。同时也提高孩子的写字速度和做题的速度,在训练的时候注意记录孩子的成绩,并进行对比,规定时间完成的及时进行表扬。
4.唤起“自律”意识。
       很多学生不能有分寸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态度和情感,支配自己的行动,从而自控能力降低,从众心理逐渐增强,易浮躁,易激动等。造成这类浮躁心理主要是由于自我约束的缺失,理性思考能力较弱,对于这部分学生要适当锤炼他们的意志,让他们获得更持久的自我约束能力。可以适当地加以惩戒,体会心浮气躁带来的严重后果
5.唤起后果意识。
       对于班级的“捣蛋鬼”,其表现带有一定的顽固性,有很强的心理防卫能力。说不明,砸不烂,攻不破,改不了,令教师非常头疼。
此类学生,在长期的放纵下基本养成了不良习惯,短期内不容易改正。因此,采用劝说或抚慰激励的手法,效果微乎其微。必须有错必惩,唤起他们的理性思考。在教育惩戒的同时,也需要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自信,逐步改正。

       对于某些有浮躁心理的学生,不可能通过某一种手段短时间要求他们立即消除,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细致的过程,必须做到方法得当,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