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语文备课要领

发表时间:2015-11-12 阅读次数:590
      许多青年教师为上好一堂语文课,常常浏览大量资料,参阅多堂名师范例及教案,经过精心整合、预设,形成了一份几乎无瑕疵的多页详案,但实际执教起来并不如设想中那样顺利,往往出现量大超时,环节仓促,顾此失彼,束缚手脚等现象,形成低效的课堂教学。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备课呢?
一、备课标
      课程标准、教材和参考书是教师备课前必须读的“三本书”。备课,先从读课程标准开始。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他把课程标准的年段目标抄下来,贴在教案本的首页,每次备课时都要翻看。备好课标是备好课的基础之步。

二、备教材
       备教材是备课中的重要的一环。如何把握教材并创造性地加工教材呢?
       第一步:钻研文字。一篇课文摆在案头,先做什么?先理解字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随着悟性的提高,有些关键词语,写得精彩之处,以及课文的重点、难点,也会很快抓住。抓住了,便做上记号。
       第二步:朗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四五遍。老师朗读水平有多高,学生就会有多高,并超过老师。师生朗读得精彩的课堂,必然是充满生机的、充满灵性的、富有情趣的课堂。
       第三步:正确领会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意图。对于作者推敲、锤炼文字的匠心,一定要细心琢磨、体会。每篇课文都有不同的谋篇布局方法,也要把握好,以便引导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运用。老师领悟得深,学生才能领悟得深,甚至在老师的引导下,超常发挥。
       第四步: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的要求,有的要先做一做。例如,要求学生背诵的部分(或全文),教师要先背下来;要求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的课文,教师要先努力去做。
作为教师,我们是沟通学生与课文的桥梁,因此在解读教材时,我们要从多角度走进文本:
       1、把自己当成作者走进文本。
       阅读是读者和文本间的对话活动。读者是阅读的核心,是解释文本的权威。面对文本,我们有资格从不同的视角去了解,去接纳,去审视。力求多角度交流,全方位把握。把自己当成作者,要以接近作者的情感面对文本。时间、空间、阅历、气质都是横跨作者与读者间的鸿沟。读者要设法通过,先走近作者再走近作品。
       2、以学生的身份走进文本。
       文本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学生,是他们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凭借。学生的阅读心理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他们重直觉把握,重感情体验。有效的教学建筑在他们的理解之上,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一双学生的慧眼。
       3 、以教师的身份走进文本。
       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可以看到教师多种角色的融合。以作者的视角易于领悟文本的原始意义,以学生的视角易于了解学习对象的心理状态,但这还不够,还要斟酌,作品隐含的意义是否适于向学生揭示,教师,应该领着学生求解到什么程度?文本进教材,除原有意义的价值,编者又赋予它何种担负?这就是教师的视角。

三、备学生
       在传统的语文备课中,教案就是师案,是教师如何教课文的方案,而不是学生如何学,它是只为教师准备的,是只为教师服务的。而好的教案,更应该首先考虑学生的学。从总的方面说,要注意学生们的学习基础,已具备的学习方法;从细的方面说,要注意学生们听说读写的水平、思维方式、生活范围和课文的语言文字、表述的内容有哪些差距,课文包容的信息,哪些是学生们了解或比较了解的,哪些是他们的盲区,课文的写作方法,语言特色,能否被他们吸收、消化、记忆、运用。明确学生应该学什么,能学会了什么,该解决什么,能解决什么,该培养什么,能培养什么,该形成什么能力,能形成什么能力。
       在面向全班学生的前提下,还不要忽视个体差异,以便分类指导,最后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提高和发展。


四、备问题和引导语
       在备课时,教师要设计出精彩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导语】和【思考?练习】,将问题序列展开,让学生找到提示学习和探究的线索,激发学生求解问题的好奇心,由一点引领学生更多的发现,引导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功。
小学生最善于模仿,我们的言谈举止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备课时,我们虽不可能把每句课堂语言都预设好,但比较重要的过渡语言和总结性语言还是可以预设的,这部分能预设的语言,一定要仔细推敲。要考虑到是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否能最直白地表述核心知识点?怎样呈现就更富有激情,具有“煽动性”,更能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怎样做到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合二为一,相得益彰,从而一程一程地推进课堂教学甚至形成课堂的高潮。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设计学生主动参与,深层次参与的环节,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
                       
       除了做好以上的常规工作,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实现教学活动的优质高效,有五项功课是必做不可的。

       功课一 文本读“厚”

        阅读教材是教师的必做功课。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感悟欣赏程度就决定了一堂课的文化厚度和水平层次。

        功课二 目标定“准”

      “薄书厚读”只是第一步,还须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研读教材,“长文短读”,读出最核心的内容,并且依据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同时兼顾学生的水平和能力,来确定简明的教学目标,加以落实。这是教师不可或缺的功课。 教学目标不在多,贵在落实。

      功课三 内容挑“精”

      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抓住本质内容精简非本质的内容,就会使一节课显得充实简约。因此,教师要从教学的角度研究教材,精选与教学目标、文章主题相契合的本质内容,重点品读;与教学目标、文章主题相去甚远的非本质的内容,大可不必过多纠缠。 教学目标繁多导致教学设计繁复,一节课下来,许多教师自己都迷失了。 其实,课标已明确指出“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大道至简”告诉我们:简单使教学走向真实。

     功课四 以赏析为主的教学

     教学应更多地引导学生抒发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培养学生品读赏析,表达自我的良好习惯。自读勾画之后,让生把勾画的句子在班上交流出来,并试着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应多引导学生这样回答问题:“ 这是一篇…… 的文章”,“这篇文章好在……”, “我从这篇文章中学到……”,“我读懂了……” 然后再让学生试着读出体会的情感来,如果读得不好,让学生再练读,然后再抽生读。这样反复品尝,学生的真情实感就自然流露了出来。用不着那么费力地教给他们读的方法,而造成一种无病呻吟的假象。 这些教学环节看似简单,但全是学生易于进行的语文学习实践,在这些学习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安静地思考,热闹地朗读,热烈地发表观点。

       功课五 示范得当

     “教书育人”有一种最富有诗意的表述,那就是“以生命激励生命”。在这一表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潜移默化”的魅力,可以体会到“教师以身示范”对于学生的影响与震撼。 在学生不明就里,不知所措时,教师恰当的的示范,,或使学生豁然开朗,或触动学生灵感,绽出智慧火花。反之, 如果教师在学生难懂处、疑惑处、不明处不示范,学生就会陷入茫然失措状态,当然就”启而不发”了。教师在要求学生读课文之前,先范读或让学生听录音机朗读,学生朗读会更字正腔圆;教师在要求学生”批注”前,与学生分享交流自己的批注,学生的批注就一定会更丰富而有个性;教师在学生改编课本剧前,与学生交流分享自己的改编片段,学生改编的课本剧就一定更规范. 可见,教师的示范多么重要,尤其不可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