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昌路小学2010—2012年发展规划

发表时间:2011-03-16阅读次数:908
一、        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基本情况。
1.学校历史沿革:
  青岛新昌路小学位于青岛天台二路20号,处于天台小区的中心位置,占地6700平方米。学校建于1994年,是随东部开发建设起来的一所小区配套学校,从最初的一个教学班,45名学生,7名教师,到如今现有14个教学班,学生530人,教师44人,在15年的发展历程中,三任校长均十分重视质量立校,通过课题引领,“本土化”学习型组织构建,推动学校一步一步的向前发展。
2、现状分析:
(1)所在社区状况
  学校位于市南区东北部辖区,周边5所公办小学,片内有1所初级中学。学校隶属天台路社区,该社区环境优美,并建有科技馆、健身房、社区课堂等配套设施;学校东依青岛市广播电视大厦,西临大润发商厦,这一切均为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优质资源。
(2)学生家庭及家庭教育状况

家长受教育情况(父母)
研究
本科
专科
中专
高中
初中
小学
无学历
总计
人数
6
56
468
259
85
113
40
7
6
1040
所占
比例
0.6%
5.3%
45%
25%
8.2%
10.9%
3.8%
0.7%
0.6%
 

 

 

  

  注:学校另有单亲5人和双胞胎2对
(3)办学设施
  2004年学校成为山东省规范化学校,按照当时学校的规模,学校的各种办学设施均达到了省规范化的一类标准。随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校也逐步加大对办学设施的增补,在区教体局的支持和帮助下,已初步按现有规模完成了各类器材的配备,但教室、专用教室等的使用面积已不能满足现有学生的需要。
(4)师资构成
  学校在职教职工44人,专任教师37人,本科35人,占77.3%,专科8人,占20.5%,大专以上占97.5%。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化,平均年龄33岁,40岁以下的教师占81.7%,35岁以下的教师占59%,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教学经验相对不足。学校拥有市级以上业务称号的教师仅有1人,干部1人,综合上述数据(见下表),我校师资构成存在以下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的问题,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尽合理,高层次的优秀教师、市级学科带头人缺失,青年优秀专业人才比例太低,青年教师培养急待加强。
 

 
 
年龄段
性别
学历
职称
业务
称号
所占比例
 
 
 
 
 
研究生
 
本科
 
本科在读
 
专科
 
中师
 
中学高级
 
小学高级
 
小学一级
 
未定级
省级
 
市级
 
区级
45岁以上
2
2
 
1
 
2
1
 
3
1
 
 
 
1
9%
36—45岁
2
12
 
12
 
2
 
 
13
1
 
 
2
13
31.7%
31-35岁
 
9
 
8
 
1
 
 
2
7
 
 
 
13
20.4%
26-30岁
2
12
 
13
 
1
 
 
 
11
3
 
 
1
31.8%
25岁以下
 
3
 
1
 
2
 
 
 
 
3
 
 
 
6.8%
合计
6
38
 
35
 
8
1
 
18
20
6
 
2
28
 
所占比例
13.6%
86.4%
 
77.3%
 
20.5%
2.2%
 
40.9%
45.5%
9.0%
 
4.5%
63.6%
 

 

 

 

 

 

 

(5)发展状况
  学校一直坚持科研兴校,《“小班化”课堂学习方式暨指导策略研究》被立项为山东省教育规划“十五”重点课题,并已成功结题;山东省“十一五”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生命教育理念下的教师发展课程研究》正准备结题。课题的研究使“小班化”教育和教师教育工作成为学校的优势和特色。
  同时学校依托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少年生命科学院系列活动、“三爱”工程、“三间屋”工程等,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设了条件。学生们在新昌充分地张扬个性、体验成功、生动发展,如今“好好学习,好好玩,快乐地生活”已经成为每个孩子的学习、生活目标。
  几年来,学校在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荣获全国学习型学校,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校本培训示范学校,全国、省级艺术教育先进单位,青岛市文明单位,青岛市规范化学校,青岛市依法治教示范学校,青岛市校本培训示范学校,青岛市“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二)办学优势与面临的困难。
1、办学优势。
(1)地处资源优质
  ——社区资源。学校位于天台小区,隶属天台路社区,该社区建有科技馆、健身房、社区课堂等配套设施;学校东依青岛市广播电视大厦,西临大润发商厦,这一切均为学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提供优质资源。
  ——家长资源。随着新小区的建设,部分素质较高的家长也随之入住,他们工作在各行各业,如:电视台、医院、教师、民航、银行、私营企业等等,本身都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对学校工作也比较支持,他们是学校办学的又一重要资源。
(2)教师队伍状况得到大大改善
  2008年以来,学校坚持“尊重·激励·生动发展”的办学理念,营造充满“正气、和气、大气”的学校氛围,积极倡导并形成“以高师德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引导教师具有“静的状态和高的境界”的教师文化……种种举措,大大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精神,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发生很大改变。
2、面临的困难。(制约因素)
(1)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学校,文化积淀太少,虽然我们已经开始打造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学校特色文化,但沉淀文化底蕴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实现共同愿景,形成学校文化,我们还需要不断努力。
(2)作为一所发展中的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还不高,还有很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需要努力挖掘,以此推动学校、学生的发展。
二、发展思路、学校定位与发展总目标
(一)发展思路
  在全面客观分析学校优势及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的基础上,立足本校实际,我们认为,学校要发展,核心文化很关键,为此,学校将“生命教育”落脚在“致善·致知·致美”的“致·教育”上,以此为核心文化,在管理、研修、教育等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项目推进、反思提升、典礼仪式等路径,引领师生追求“致善·致知·致美”,最终实现师生生命质量提升的办学目标。
(二)学校定位
  在“生命教育”普遍得到师生认可的前提下,学校为“生命教育”赋予“致·教育”可操作性的目标定位,确定了全力打造“致善·致知·致美”的“致·教育”的学校新三年规划的发展目标。
关于“致·教育”的理解:
  “致·教育”就是“致善·致知·致美”的教育。
  “致”意为达到,达成。还有精致、极致的意思。
  “致善”,善即上善若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用来比喻有高尚品德的人。 “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在历史根源上同样源远流长。 “致善”即面向全体学生开展“致善”教育,突显德育核心作用,关注学生品质生成,具有善言,能够善行,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致知”,儒家用语。《礼记·大学》:“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为:推究事物,方能获得事物的知识。“致知”即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挖掘教师、学生的潜能,促使师生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智慧,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致美”,美即和谐,和谐是具体的美,美存在于和谐、烂漫、磅礴、热情、博大、健壮、善良、豪放之中。“致美”即通过营造和谐的学校文化,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打造和谐的课堂,促学校、教师、学生的和谐发展。
  因此,“致·教育”就是要彰显教育达成的过程。在“尊重·激励·生动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引领师生追求“致善·致知·致美”,以此建设精致、极致学校,从而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生命质量的提升。
(三)发展总目标
总体目标
  学校将秉承“尊重·激励·生动发展”的办学理念,围绕学校“致·教育”,即“致善·致知·致美”为核心的特色文化的创建,以制度保障、团队建设、项目管理,促进管理精细化,形成以“目标引领民主融合”为主要特征的管理文化;以学习引领、课题研究、高效课堂的构建,打造以“职责所在智慧所出”为核心导向的研修文化;以小公民教育、校本节日、特色活动,促学生优良品质的生成,构建以“做最好的自己!”为品牌亮点的学生文化,以此充分挖掘师生的潜能,引领师生做最好的自己,促进其生命质量的提升,从而使学校逐步成为一所设施精良、环境精美,管理精细、教学精湛、师生发展精益求精的学生、家长、社会以及上级主管部门认可的精致化学校。
1.创建“目标引领,民主融合”的管理文化。
  管理就是激发潜能、激励活力。学校将“尊重、激励、生动发展”的办学理念融入管理中,以“规范、精细、高效”为管理目标,以“目标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管理”为管理途径,运用“双成”管理理念,营造“正气、和气、大气”的学校氛围,通过制度保障、团队建设、项目管理创建“目标引领”式的管理文化。
2.打造“职责所在,智慧所出”的研修文化。
  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意识,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是学校的目标,而学习是教师成长的原动力。学校将依托全国学习型组织这一载体,以课题为引领,以课程为载体,以课堂为途径,实现三者的联动,通过开设“致知”学校课程,促进师生的学习,挖掘教师、学生的潜能,全力打造凸显“职责所在,智慧所出”为主要特征的反思提升式研修文化。
3.构建“做最好的自己!”的学生文化。

  学校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对学生进行“致善·致知·致美”的教育,这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培养的核心价值观,学校力求通过小公民教育的三走进工程、主题活动的三爱工程,校本节日三种途径,借助典礼仪式这一载体,规范学生的善言、善行,凸显“致善·致知·致美”的核心价值观,最终帮助学生实现“一心三最”,即:一心:成功心态,三最:最近发展区、最佳发展区、最好的自己,使“做最好的自己!”成为每一位新昌学生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