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是逛书店时,偶然在一个角落发现的。书的封皮吸引了我,因为上面写着:“即受家长老师欢迎,又受学生喜欢的书。”这让我充满了好奇,是什么样的内容有如此大的魅力。
带着这样的好奇,一回家我就进入了这本书中,走进了那个日本战后重建的年代,走进了昭广和他阿嬷的生活中。
为了能让孩子有更好的成长环境,昭广的母亲把昭广送去佐贺的阿嬷家。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尽管阿嬷的生活也十分贫困,仅靠在学校里当清洁工维持生计,但她似乎从不抱怨什么,而是总以自己的方式化解生活上的窘困,以乐观的心态面对一切。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阿嬷用木棒拦截河中的水果蔬菜,用“心理暗示”哄正饿着肚子的小昭广睡觉,以及用热水袋里的水为客人泡茶。这些在我们今天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曾经那么真真切切地发生过。当我为那个时代而感慨的同时,我也不禁为阿嬷的“奇思妙想”而惊叹。也许只有真正能视苦难为游戏的人才会有如此的想象力和如此的境界,能笑对人生的不如意。阿嬷的一生坎坷,苦难似乎注定要缠上她:丈夫早逝,孩子众多,生活在时局动荡的年代。然而,命运之神似乎又特别眷顾她,让她能在90多岁的高龄坐拥着众多子孙含笑离世。或许这就是她的超级之处。除此之外,阿嬷的超级还体现在对小昭广的教育上。尽管阿嬷教育孩子的话语总是那么朴素简单,但其中蕴含的深刻含义不仅让昭广铭记至今,更让我思索良久。她用她的身体力行教会昭广要乐观积极,要勇于挑战,要帮助他人,太多太多了,如果没有了她,当年的昭广也许永远不会成为今天的岛田洋七,而她留给我的感动和反思也太多太多了。
书中阿嬷说过这样一句话:“让人察觉不到的关怀,才是真正的体贴、真正的关怀。”
我们的教育不也应该如此吗?我们爱孩子,这种爱,有时候是一种外在的,好像多了几丝表演的成分,让家长、孩子,所有人都看得见。而孩子需要的爱,是无声的,是不让人马上就觉察到的,却在许多年以后回想起来心里仍旧暖暖的。
我读完全书后并没有太多的情绪起伏,只是嘴角有一抹淡淡的微笑。或许,这是因为作者独特的叙述方式:平实、自然、朴素,让人在绝望时亦感觉有希望,让人在悲伤时亦感觉有阳光照亮路的前方。抑或是,我在不知不觉中已被阿嬷的精神所感染。不论是因为什么,这本书,这个人已带给我非同一般的影响。她告诉我,一定要笑着生活。
我愿意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学生们看,即使他们看不懂历史背景,我希望他们会看懂这种生活的态度。每个人都应该笑着生活,不论在生活中遇到多少困难,只要有乐观积极的态度,就能使一切变得美好起来。
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也许这一辈子也不会有机会去体验阿嬷那样的人生。但是,我希望我们能继承阿嬷为人处事的态度,永远坚信:生活是可以美好的,美好的生活是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