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学时,自己最不爱学的一门学科就是古汉语,一学就觉得头痛、乏力无趣。工作以后,却因为于丹老师,让我在做母亲的日子里,迷恋上了她的《论语》心得,体会到了孔子这位教育学家对后人的教诲,让我记住了“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才可以真正接近孔子的行为与心灵,以我自己现有的一切来说,只能是在向孔子学习的过程中,体会、思考老师孔子的教师生涯与精神世界;从中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润,相信终有一天美丽的精神之花会在我们的心灵之中悄然盛开。
孔子老师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熏陶,让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他提出了“学第一,教第二”的理论。教书不等于教学,除非教的是自己通过学习撰写出来的书,而不是教别人的书——自己不了解的别人编写的教材,这与我们当前教育教学要求一致。如果一位教师没有通读所教的课本,了解编者意图、教学内容以及教材所在整个学段的地位与价值,那么他的教学就是徒劳无义的。
孔子老师最喜欢的事不是“教”,而是“学”。他以“学”作为人生第一乐事,并将自己的体会一一告诉学生,让学生诀“思”必以“学”为基础,提出了“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的理论。其实中国很多教育学家都是在沿袭着孔子的教育理念,如陶行知先生常说的,“当教师的,得先学而不厌,方才可能体会‘诲人不倦’的大乐”。
孔子老师的教学之恋是以自己的爱学习、爱仁心和爱人生等在爱作为基础,同时还表现为他对学生的无私忘我的大爱。他之所以能赢得学生的如此厚爱,无论是谦逊听话的颜渊、鲁莽好事的子路还有结庐守孝的子贡,都是因为他曾在学生身上倾注了更大的爱。其实细想一下,孔子身边的学生也是形色各异、个性迥然的群体组成的,他用自己的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优势得以发扬,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与快乐!
这种教学之恋是境界是最高的,是最让人幸福的,我在诵读中感受着孔子老师的人格力量,他的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成为我们当今老师的教学原则,我会在他的教育光芒下,不断学习、提高,体会生活的恬静、感动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