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语: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自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它的道理是很明白的。我们无论是看一本教育著作,听一节课,或去聆听一次讲座,都应该对所接触到的内容好好的品味,都应找到与自己主观思维或精神感触相沟通的临界点,找到分析问题的切入点,也就是学习的疑点。
在阅读《走在行知路上》这本书时,我无时无刻不为这位为了农村教育事业甘愿奉献的老师所感动。他在用爱心感动所有人的同时,也在不断的摸索和思考,为我们带来了启示。在他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在中国搞教育的人,两个地方不能不去,一是曲阜孔庙,孔子代表了中国二千多年前教育思想的极致,堪称万代师表,二是南京晓庄师范陶行知纪念馆,代表了近代教育家的思想,陶行知是被毛主席尊称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所以,学习、弘扬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目的还是为了发展,在万世师表的肩膀上继续往前走,真学、真做、真发展。也正是因为杨瑞清真正的领悟到了陶行知先生教育的真谛,所以在教育岗位上如此兢兢业业。
同样作为教师的我们,生活在高楼大厦中,面对一群丰衣足食的孩子,我们更需要把陶行知先生真学、真做、真发展的教育理念坚持下去,充分利用手边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用心上好每一节课,用心教育好每一个学生,这才是我们最需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