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名称

青岛文登路小学学校课程设置方案

发表时间:2019-12-16 阅读次数:926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使学校课程系统建构并全面贯彻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目标、教育内容、行为方式等,特制订本建设规划。

一、课程建设目标

(一)学生发展目标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和美国著名设计咨询公司IDEO提出的“T型人才”的概念均竭力倡导培养具有三大特点未来人才:即有知识广度,又有学习深度;既能跨学科思考,又能解决问题;既开放协作,又善于自我突破。

学校“海文化”的育人价值及核心目标与之皆不谋而合的,即以海的胸怀与特质为资源引入,以海的精神与品格为文化孕育,引导并激发学生找到真正的兴趣和目标,努力培养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当代小学生。

(二)教师发展目标

加强课程团队建设,发展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将学校课程建设目标、学校教育理念在教学行为中自觉体现,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提升教师研究能力和反思意识,促进教师由经验型的合格教师成长为科研型的优秀教师,提升教师群体的区域影响力。

(三)学校发展目标

坚持“方寸海纳,知行无涯”的学校特色育人主张,为促进国家课程在学校实施过程中的适应性和发展性,全面致力于学校课程实施的整体性与系统性研究探索,积极优化并凸显课程的基础性、选择性、综合性特征,以海明德、以海启智、以海怡情、以海强体、以海践劳,让“海文化”激发并塑造师生的内在潜能与共同成长,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赞誉度,努力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教育品质的学校课程品牌。

二、课程结构与设置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设计

国家提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变革。围绕核心素养,学校要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核心要义是赋予课程以“海文化”特质,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扩大学科学习内容的深度与广度,由封闭型课程逐渐走向开放型课程,优质地落实完成并灵活地开发拓展国家课程,让课程最大限度的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

1. “深海”学习,学科单元结构化的探索研究

本着“活用教材,优化结构,减轻负担,提高能力”的思想宗旨,着眼着力于学科单元教学的设计研究。继续深化语文学科“与大海相关课文”重组研究、数学学科“深度学习”研究成果,全面推进各学科以单元、主题、模块为单位的结构化探索实践,通过深入挖掘教材资源、音像资源、网络资源、环境资源、生活资源等,积极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化的有效统整、重组、延伸、补充、拓展等,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实现学科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

2. “阔海”学习,基于学科素养提升的适度拓展

在切实保证国家义务教育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努力拓展丰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空间,依托学校教师的本土优势与资源,依据学生的发展需要与素养提升,对国家课程进行学科学习领域与知识能力的适度拓展,实现课程对学校育人目标的高品质、特色化要求。

其中,将着力深化并全面凸显学校的海洋课特色优势。以《蓝色的家园》海洋科普课程为主线,积极依托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黄海水产研究所、海底世界、海洋科学国家实验室等海洋教育基地的研学环境资源,充分发挥海洋专家、文登的好爸妈、海洋科普小讲解员等多元人力资源优势,开展海洋科普系列活动和学生“小课题研究”,落实实现海洋育人的市南主张。

(二)特色课程生本化设计

学校特色课程生本化,其核心要义是积极加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结合,着眼于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需要,着力由“群体课程”逐渐走向“个体课程”,由统一课程逐步转变为差异课程,突出课程内容的实践性、综合性、体验性,最大限度地适应满足每个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激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发现,合作交流,发展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合作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1.“心海”明德课程

以“每日知行养成课程”,积极发挥海纳俱乐部学生自管中心的监督评价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认知和学习生活习惯;以“每周魅力升旗课程”,展示每周一品“中队之声”,结合多彩的传统节庆活动和学校特色文化活动,传承民族精神,塑造爱国情怀,培养国际视野,懂得尊重包容;以“每月演练体验课程”,强化学生的规则安全意识和自救互助能力,自制自律,培养团队意识与社会适应;以“每季远足游学课程”,感悟自然与生命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公民责任;以“每年礼育成长课程”,通过开学典礼、休业典礼、入学开笔礼、毕业成童礼,贯穿尊老敬师、感恩父母等主题教育,感悟生命成长的价值,增强自信自省,学会感恩感谢,培养学生开放积极、乐于奉献的个性品质。

2.兴趣选修课程

面向全体学生,尽最大可能的满足每一个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需求,以学段为单位,分类开设走班选修课程,全面培训学生多姿多彩、丰富宽广海一样的情趣情怀。

三、课程实施

(一)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以国家课程的学科内容为主线,切实遵循国家课程的学科性质与特点,基于学校本土化的教情、学情、校情,积极对国家课程进行学科教材统整、知识内容拓展、组织方式变革的创造性实施。

1.单元统整与资源延展的教材研究

全面加强对学科教材的研究把握,以单元内容、主题模块、知识体系为单元,结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充分挖掘利用教材资源、音像资源、网络资源、环境资源等,对学科教材进行结构化的有效统整、重组、延伸、补充、拓展。目前语文学科开展的整本书阅读、书腰设计大赛,数学学科的思维转转转,都是通过对教材内容的积极调整和优化组合,有效提高学科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2.有效学习与思维建构的策略研究

着力挖掘学科教学的海洋元素,通过创设有效、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实验观察、操作推理、交流互动等,引导并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批判性的理解思维、主动的知识建构、有效的迁移应用以及真实问题的解决,进而实现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元认知能力等高阶能力的发展,全面强调学生与先前知识与经验的连接,注重逻辑关系和学习结论的印证,突出学习的层次性与多元化。

3.跨学科提升核心素养的项目研究

全面学习法国做中学、芬兰现象教学、美国“STEM学习等先进教育理论,将每个学科节约出的10%时间用于帮助学生实践迁移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跨学科项目学习。积极发挥各学科教师个人优势,通力合作,以级部为单位每学期确立并组织项目研究不少于1次,引导学生全面参与策划、实施、合作、评估等学习过程,促进学科知识的融合和综合能力的落实运用,锻炼并提升学生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造创新能力、团队合作和领导力。

(二)特色课程的生本化实施

1.课程开设方式及课时安排

基于国家课程的拓展必修课程,在省时高效地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利用学科课时组织实施;菜单式的兴趣选修课程,每学期初以学段为单位,学生通过智慧校园平台自主选课,利用每周四下午第6.7节课连堂组织;社团特长课程,是利用放学后时间,对学有余力、学有特长的学生开设的专业化培养课程;校园特色节,则是结合实事、季节等因素,每年定期组织的校园群体性活动,搭建展示平台,释放无限潜能。

2.三级课程之间的关联融通

在国家课程综合实践学科中,将地方课程的海洋课《蓝色家园》作为教材载体,以综合实践课的教学方式,完成海洋教材的实施。同时,每个年级确定以海洋为主题的项目学习和小课题研究主题,贯穿学生劳动技能训练主题,真正使综合实践研有目标、练有方向。

3.海纳俱乐部学生自治组织的功能建设

海纳俱乐部是学校少先队综合性的自治体验机构,是少先队特色管理的一部分,是为学生创设模拟、实践、探究的无限可能性和创造性的活动组织。海纳俱乐部拟设立由浪花管委会为俱乐部主管,旗下设立八大部门:城管部、交警部、新闻部、服务部、银行部、研学部、护蓝部、海纳MALL,以“快乐体验,自主发展,突出养成”为少先队活动主线,吸纳“好爸妈”优秀家长加入部门管理活动,还将聘请在城管、交警、服务部门的行业精英为职业顾问、校外辅导员,形成完整的俱乐部式体验模式,全面培育具有“海文化”特质的新队员、新会员,让每位队员参与到俱乐部的建设活动中。

五、课程评价

对课程方案与实施的课程评价,将依据课程设置的理念:高度相信学生、全面关照学生、真正发展学生、个性培育学生,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在对课程评价方面将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之间的互评、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学校领导评价等综合机制,完善对课程方案与实施。通过对各领域课程实施的平日表现、现实状态的全面评价,通过组织阶段性现场答辩等方式,对所教的学科课程进行结论性的价值判断。

(一)对学生学业的评价

1.对各学科进行学业等级评价,结合学科特点改进考试内容及组织方式。

2.每个学期对学科实践活动课程、项目研究课程进行评估评价(通过、不通过),综合确定等级成绩。

3.对学生发展及综合素养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成效、学习品质、学习体验),客观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整体反映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成长情况,引导学生积极、健康、负责任的成长。

(二)对教师实施的评价

1.课堂观察与评价的全面完善

研究形成《文登路小学课堂观察评价量表》,帮助教师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正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交流发言、动手操作、研究汇报的技巧与方法,实现有效学习。

2.课程实施与效果的诊断反馈

设计形成《课程方案与实施评价表》通过对课程目标、课程教学、课程关系、课程状态、课程效果(自身效果、与学科课程的关联度与贡献度)、教师成长(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学科素养及跨界知识、教研能力及研发能力、传递与辐射能力)和三个维度(计划的课程、教师提供的课程、学生接受的课程三个维度),全面对课程是否成功进行评价。

(三)对课程的评价

邀请课程专家,深入课堂和教学活动,针对教与学的过程与学习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专业指导。组织学生及家长以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学校课程的组织实施进行全面评价反馈。组织全体教师从过程实施、教学效果、个人成长等方面,全面参与课程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