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师看见“研究”二字望而生畏,认为一线教师只管教书,研究是专家或教研员做的事,越如此与研究越疏远,这使我想起一句名言:“并非困难使我们放弃,而是因为我们放弃,才显得如此困难”。今天,希望借这次发言使大家明白,小课题研究原来如此简单,很多老师其实有意无意地开展过,只是可能目的不够明确,步骤不够清楚规范,总结成果的意识不够明显而已。
有网友给小课题研究一个通俗的定义:它是以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运用教育科研方法,由教师个人或不多的几个人,在不长的时间内共同研究,取得结果,其研究结果直接被应用于参与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去,并取得实效的教育科学研究。
我的定义:小课题研究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获取经验的过程。主要特点是“小”。
1、选题内容和范围小,从小事、小现象、小问题入手,关注的是学生、教材、教学等方面问题的“某一点”,某一细节;
2,研究难度小,周期较短(长则一学年,短则一星期),参与研究的人员少(1至3人);
3、方法简单,操作容易,见效快。
有专家认为这类课题无须审批立项,是教师自发进行、自我负责的“常态化”研究行为。它提倡一种“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教师即研究者,成长即成果”的理念。
▲苏联优秀教师维尔霍汶尼娜的研究案例(理解:什么是小课题研究)
女教师维尔霍汶尼娜从事创造性的研究工作已经由来已久。她在校务委员会的会议上,在区和州的讲习班上做过几个报告,后来这些报告被发表在学术性的刊物上(但发表从来不是主要目的)。在刚开始从事研究工作的时候,她和其他的教师相比,并不显得有什么特殊的根底。实际工作中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使她非常关心——即学生的入学训练和家庭里的智育、德育问题。有些学生在入学的时候眼界非常狭窄,语言极其贫乏,这给教师带来了不少苦恼。但是这些事实的原因何在,回答这个问题却并不那么容易。因此这位女教师开始研究一些事实,分析学生在入学时具备的概念、表象的范围,研究学生的思维特点,同时,也较仔细地观察家庭的精神生活情况,了解学生在他的有意识的生活中迈出最初几步时所处的智力的、道德的和审美的环境。
初步地研究、观察和对比事实,进行了好几个月。维尔霍汶尼娜把每一个学生的智力发展状况跟其父母的兴趣、文化修养和知识眼界做了对比。当观察进行到第一学年末的时候,她已经得出了学生的智力发展依赖于家庭的文化修养的结论。这些结论说明,必须及早地关心学生的入学前的训练。
后来,维尔霍汶尼娜找那些有孩子即将要入学的家长们谈话。谈话的内容涉及如何丰富家庭的精神生活,来扩大学生的表象、概念、兴趣的范围。家长们接受了她的关于建立家庭藏书、让入学学生阅读儿童读物的建议。在新生入学前的好几个月里,维尔霍汶尼娜就把自己未来的学生召集到学校里来活动,并且带领他们到田野里去、到河边去。这是一项有趣的、创造性的劳动,它的意义就在于扩大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积极词汇,发展了他们的思维。维尔霍汶尼娜还把自己的科学研究的结果概括成一篇文章,在一份国家级的杂志上发表了。
这是一个小课题研究的典型案例。为何?首先,案例阐述了维尔霍汶尼娜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次,选择的是入学新生的语言问题;第三,研究时间约计一学年;第四,选择了简单的观察、对比等研究方法;最后,研究人员仅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