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发表时间:2016-03-10阅读次数:1100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是著名教育家霍夫姆林斯基《育人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这是几十个有名字的学生学校生活的缩影,是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教学的施教历程,是快乐学校、和谐教育、孩子的智慧在手指上的真实写照,闪跃着教育教学思想的光辉。下面我主要从三点来谈一下我的体会

一、什么样的老师才是优秀的老师

很多人以为拥有丰富的知识就能当好老师,但事实证明不是那样。因为哪怕你学富五车,你的课堂上照样会有人充耳不闻,知识装不进脑子啊。这种情况让人手足无措。那么是不是教学方法有问题,方法多样了,确实又吸引了少数人,但仍有人对你熟视无睹。为什么学生这么难教?这是很多老师在苦苦探寻的答案。霍夫姆林斯基向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提出这一论题:“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呢?他认为,热爱学生是一个好老师一定要具备的条件,学生对你的课不感兴趣,成绩提不上来,不一定是你教学水平低。而是我们把教学看得太单一了。“教学,并不是机械地把知识从教师那儿传授到孩子那儿,它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生对知识和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甚至他认为:“爱孩子——这是作为能够影响他人精神世界的教育者的灵魂。”假如教师厌弃学生、对学生丧失了信心,就像亲手扑灭了学生们前进道路的火光,会使他们陷入困境,他说:“如果扑灭了这个火光,儿童就将陷入黑暗、孤独之中,感到无限的悲哀和绝望”。

二、怎样处理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要想成为一位好老师,就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只有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能赢得孩子的心。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一个只在上课的时候隔着讲桌跟学生会面的人是不会了解孩子心灵的;而不了解孩子,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孩子们的思想、情感和意愿对这样的人就会秘而不宣。教师的一张讲桌有时会变成一堵高大的石墙,教师在墙后向他的“敌人”----学生发起“进攻”;但更多的情况则是讲桌变成被包围的堡垒,“敌人”围攻它,而躲藏在里面的“指挥官”则感到手足无措。

教育不是教师的断然命令和学生的恭顺服从,而是师生参与其中的紧张和复杂的共同精神活动。只有之间建立了民主、平等、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友好、愉快、轻松、和谐的心理气氛。这时,他们会把我当知心朋友,敞开心扉,让我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并求得我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我也更深刻的感受到尊重与爱的力量,只有把学生看成大写的人,当作自己的朋友才能容忍学生的缺点,尊重他们的语言权,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才能微笑着面对每一个学生,热情地关注他们成长。如果你做到了,那么在你的教育生涯中将会有多少学生受益,将会改变多少学生的一生。

三、相信学生一定会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在指出,“在我们的教育事业中,最怪诞、最可恶的就是不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有用的人。只有当教育建立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上时,它才会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如果对孩子缺乏信心,不信任他,则全部教育智谋,一切教学和教育上的方法和手段都像纸牌搭小房一样倒塌”。“尽管孩子的天赋、聪明、智慧都各不相同,但是他确定任何正常的人都有可能学到不同的本领,获得一些知识、取得一些成绩。没有一个孩子是毫无才能的庸碌之辈,每个人都会显露出具有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才能,根不不存在无才能无天赋或生来就懒惰的孩子。”这点我的感触很大。在针对学生实施教育时,我们应当注意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个性差异,我们不能以学习成绩来判断孩子的能力,那样对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我们要肯定他们的长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以他们的长处带动他们其他方面的发展。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学生。”

阅读这本书,总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自己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读一颗炽热的心。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无法表达自己内心更多的感受,就让我用书中的一段话来结束今天的交流,让我们更深地去了解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孩子们啊,转眼你们已经都是少年了,你们将来的前程如何呢?今后我还会天天和你们在一起,带领你们度过青春年华直到长大成人。五年来,我拉着你们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把整个的心都给了你们。诚然,这颗心也有过疲倦的时刻。而每当它精疲力竭时,孩子们啊,我就尽快到你们身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