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福林小学 王 彦
一、情境地不同,吸引力不同
课本上的情境地是统计鞋码,但集体在统计的情况生活中几乎是没有的。第一次上这节课时正好快到暑假,我就利用学校要组织小朋友们参加夏令营活动,想给小朋友们每人买一双鞋,怎么办。因为学生通过电视等渠道,对夏令营有所感知,他们都乐于参加夏令营,可以玩,还可以学到知识,所以学生表现出的热情相当高。可见,创设的情境越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越有吸引力。
二、方法不同,经历过程不同
我想让学生全员参与到统计过程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调查的过程。所以一开始,我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想办法统计全班鞋码情况。学生想了好多办法,但整个课堂显得很乱。后来把全班同学分为6个小组,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小组内确定调查方法,喜欢哪一种方法就用哪一种。经过分组调查,学生投入到他们喜欢做的事情中,结果确实令我吃惊。他们每一小组的方法各有不同,充分地体现了小组分工合作的意识。在中心发言人的组织下,记录员如实地记录了统计结果,课堂活而不乱,每一个成员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积极参与,各抒已见。这一方法,使我体会到:合理分工、方法得当,是组织有效学习的必备条件。然后,每组和老师的方法进行比较从而引出用正字法统计的好处。
三、实践方式不同,锻炼能力不同
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了用正字调查的方法,但能不能让学生真正在一种具体情境地下去做一次统计呢?我又搞了一个统计水果,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调查,这样,学生既经历了统计的过程,又体验了统计的意义。然后练习统计动物园动物,和回家路上车辆情况。
学生通过对小组统计和对水果进行统计实践亲身经历了统计的全过程,获得了不同的学习体验。学生经历了“做”数学的过程,收获是不同的。教师经过两次统计教学,收获也是不同的。由此我想到,教师应变“教中学”,为“学中教”,真正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合作的同时,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