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福林小学 曹炜
4月18日,我在学校上了一节数学教研课,教学内容是“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课后,我对此节课上所出现的细节片段进行了反思。 课堂上: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学具(三个大小相等的圆),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算一算的动手操作。初步感受到,在单位“1‘不相同的情况下,虽然分的份数相同,但取的份数不同。出现了下面两则教学片段。
片段一:
师:通过我们操作和比较,发现这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你有没有什么问题想与大家探讨一下?
生:这两种方法分得的饼一样。
师:是啊,为什么分的份数相同、取的份数不同,但最后分得的饼一样。
生:这两种方法的单位“1”不同
师:通过刚才讨论研究,谁来说说你们有什么新发现?
生1:3个饼的1/4与1个饼的3/4相等。
生2:我发现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 ……
片段二:
(正当同学们按照自己所观察的顺序表述时,有一位同学站起来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我发现分数就是除法。
师:是吗?有没有不同得意见?
生:不能这么讲,因为除法是一种运算,而不能说是一个数
(学生交流)
…… ……
反思:
1、在不断的探索与体验中感悟新知识
新的课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体验的理解数学。改变单一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指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整体发展。因此,数学学习活动应该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数学的教与学的方式,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动力的过程。“心中悟出始知深”,学生要想牢固的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个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发现与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在充分的体验中进行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升华。教师只有使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提升,才能进行实现有效的、全方位的和高质量的互动,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体验中,运用新旧间的联系,感受到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掌握新知识。
2、在问题不断地解决与生成中探索新知识
探索是学生亲自经历和体验的学习过程,也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在这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是潜在和深远的。在整个教学的过程,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各种不平衡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探究、猜想、思考中,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再生成新的问题。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教师给学生留与了操作的空间,为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自己生发问题,并在充分的讨论和思考中使学生相互解决问题,奠定了学习的基础。同时,在教学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挑起“矛盾”,引发疑问,引起争论,促使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促使学生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产生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
因此,一个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必是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课堂,一个促使学生的问题不断解决与生成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