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页
教育教学
学校公告



会员登录

“人间正道是沧桑”—读《曾国藩》有感

发表时间:2011-11-09阅读次数:997



    昨日读完《一代儒师-曾国藩》,掩卷沉思,不由慨叹曾国藩确是一个克己复礼的理学家,毕生严以律己,为大清朝尽忠。然而大清朝“抽心一烂”,曾国藩所付出的努力不过是延缓与迟滞时代的发展而已。奈何!
    阅毕此书,感悟之处,略记之。
1、阅读传记,一以贯之
     研究学问,需尽力了解作者的时代和社会背景,有条件当读关于作者的传记。
    我之读“曾国藩”,非为研究,只为兴趣,因于报载毛泽东同志毕生独佩服“曾文正公”,引发我的好奇。近年来陆续买过一点关于曾国藩的书。我身边就有《曾国藩全书》、《曾国藩-成就一生的49个方圆》等书,可是往昔读这些书时,由于缺乏对时代背景和曾国藩一生的了解,所以目之所及往往凭空臆想,如此读书难免断章取义,并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读完曾国藩的传记后,回头再看那些书时,发现过去所遇之艰涩处如今读来却明白晓畅,颇有豁然开朗之感。由此,我以为深入研究一门学问,则阅读该创始者的相关传记,的确有事半功倍之效果。比如曾国藩,研究者众,著述颇多。比如孔子,千秋圣人,奠定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基础。比如释迦牟尼、为一大事因缘而来,慈悯救世;比如耶酥,救拔人世间的苦难。如是等圣贤大德,皆为可研究之人,要深入研究他们的思想,读读他们的传记,必是大有裨益的。
2、一书未毕,不读他书
   曾国藩毕生读书,青年时期即为自己制订了十二条读书的规矩。其中一条即为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他读书极专,“凡事皆贵专。求师不专,则受益不久;求友不专,则博爱而不亲;心有所专宗,而博览他途,以扩其识,亦无不可。无所专宗,则见异思迁,此眩彼寺,则大不可。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专,明年再读。”
   “治学贵专,不专则广览而不精,博阅而不深,只能得其皮毛而失其本质,知其形而忽其实,懂其表而不识其内涵。专一是治学的标尺,越专则标度越深。”曾国藩的读书不二,正如《弟子规》所言:读书法,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读此, 勿慕彼; 此未终, 彼勿起;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 心有疑, 随札记; 就人问, 求确义。”读书专一,正是我今日之大问题。信哉斯言,深以为鉴。
3、外示儒术,内用黄老
    由曾国藩的一生观之,其年轻时,尊奉儒家、兼及法家,希冀以礼入世,无奈处处碰壁,又不得不忍气吞声。直至为咸丰帝恩准在籍守制三年,弃而不用,遭遇此突变,经过一番沉沦后,于老庄之学幡然省悟,完成了其人生的重大蜕变。再次出道的曾国藩深明“柔弱以胜刚强”的道理,以非官非民之二品官员的尴尬身份帮办团练,常常低声下气求人,而最终建立起强大的湘军。其所秉持的如南怀瑾老师所言,当为汉世祖刘秀所用“外示儒术,内用黄老”之法,值得深思。
4、得宽人处,且宽人
    曾国藩一生留下的骂名很多,曾剃头、曾妖头、曾屠户、汉奸、卖国贼等,源于其为扑灭太平天国,杀人者众。其弟曾国荃可谓杀人不眨眼,破安庆,仅一天时间,死于湘军刀下的人就有四万三千人之多。只要是男子,十三四岁以上的几乎无一逃生。而其中太平士兵不过一万人,其他的都是无辜的老百姓。
    攻破金陵城,三天时间,三万多男子成了刀下鬼,凡是十二岁以上男子,一个也不留。太平军将士亦不过万人,一座金陵城就此变成了坟场。可悲可叹的金陵城,在几十年后又发生了举世震惊的南京大屠杀,30万同胞为日本侵略者所杀。金陵城为何屡遭屠戮?
    滥杀无辜,天理不容。曾国藩在扑灭太平天国起义军的战争中,采用了极其残忍的手段,宁杀错十人,不放过一人。没有一点悲悯哀矜之心,留下千古骂名,亦是必然。上天有好生之德,得宽人处且宽人。曾国藩之滥杀无辜实为良善者所不取,愿这样的战争不要再在人类社会复演,愿世界永远和平。
5、严于自律,日记终身
    曾国藩勤俭持家,勤俭修身。平日里注意检点自己的思想言语、行为举止,能够做到日日反躬自问,并写下日记,不断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临终前几日仍然捧读《二程全书》,如此修养功夫,不由不令人佩服与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