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第十册第八单元《编花篮》教案
青岛福林小学 黄琛
教学年级:小学五年级
歌唱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能用河南地方特色的音调、活泼的情绪、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编花篮》;用声音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2、初步了解知道民歌形成的要素,掌握前倚音和下滑音的演唱方法及河南戏曲的曲调特点,并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民族艺术。
3、聆听不同版本的《编花篮》,进一步感受河南民歌的风格与特点,并初步感知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可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
运用听唱、模仿、视谱等多种形式学唱河南歌曲《编花篮》,准确演唱歌曲中带有装饰音和衬词的旋律,感受河南戏曲唱腔的特点。
教学用具:
钢琴、 花篮 、节奏卡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随《编花篮》的音乐韵律传递花篮。
教师:同学们一定看到了,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大花篮,就我们伴随一段好听得音乐漫步百花园中,一起来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的魅力。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做动作,当老师把花篮交给谁就请你说出你的喜欢的花得名称。明白了吗?跟着节奏走,什么花?(设计意图:初步感知编花篮音乐旋律 )
学生回答
2.教师:来到了百花园就要唱花的歌曲,那你们知道哪些表现赞美花歌曲啊?唱唱给老师听听吧。(茉莉花、对鲜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设计意图:从花的民歌入手,激发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兴趣。)你知道这是什么地区的民歌江苏地区?特点是什么?
教师总结:柔美婉转、轻盈。含蓄
教师:我们的国家的国花是什么?因为它的高贵美丽,所以他被誉为我国的国花。老师最喜欢的花是牡丹,大家有没有兴趣去牡丹的之乡河南去看看?(播放风光图片编花篮)
二、走进河南,开展新课
1.欣赏河南风景,导入新课教学。(课件出示河南风景,同时解说。)
教师:洛阳牡丹,每年四月间,尽相开放,争奇斗艳,仿佛让人走进花的海洋。因为牡丹花非常美丽、高贵,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还在《赏牡丹》中写到"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把牡丹推崇为尊贵的国花呢。说到河南,那里风景迷人,除了国色天香的牡丹,还有很多风景名胜让人们留连忘返,同学们,这是什么地方?壮观的龙门石窟,气势磅礴的云台山瀑布,还有我们小朋友们非常喜欢的少林寺。
2.教师:今天啊我们学习的就是有关牡丹花的河南民歌《编花篮》。让我听听这首歌曲描写了什么?你们喜欢这首歌曲吗?
教师:看完了是不是觉得另有一番风味啊?《编花篮》描写的就是一群姑娘编好花篮,提着花篮上山采牡丹的情景。提着自己编的花篮,采花姑娘们心情如何啊?我们在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感情?这首歌曲调,活泼、跳跃。轻盈,明快。
3.咬字和发音重,民歌的形成与方言有着直接的关系。
老师:要唱好这首歌曲就要先来体会河南民歌的特点。请同学们仔细听听。2听。咬字和发音重,民歌的形成与方言有着直接的关系。用方言演唱,也就是河南话,讲求的是字正腔圆,据说孔子当年都到河南去学习河南话呢。在那个时候河南话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旋律重音和节奏都与当地方言一脉相承。总结起来就是12个字:节奏鲜明、吐字清晰、情感质朴,浑厚有力
4.生活化情景教学,南山采花。
(1)老师:河南姑娘们正招呼我们上山采牡丹呢,既然来河南,我们就应该入乡随俗,说说河南话。你们说对不对啊。咱们班有没有河南人啊?那请同学们跟着南山的姑娘来读吧,她读一句,你读一句。准备好了没有?你可这别说,虽然啊我们不是地道的河南人,但是同学们模仿能力还真是挺强啊。读的也非常好听,难怪我们的孔圣人当年要到河南去学习河南话呢。同学们你们自己读读第二段歌词试试。1读
(2)教师:同学们南山得姑娘们听到了我们说他们家乡话说的这们好啊,高兴极了,她要考考我们的耳朵,听听这首歌曲的歌词结尾的音发音有什么特点?3听。
教师:结尾音非常地讲究韵律,每句结尾的音都是归音都是“AN”。原来民歌强调衬词和押韵,是河南民歌歌词创作的特点之一。课件曲谱红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接唱,学生只唱每句结尾音。
(3)教师:其实啊,这首歌曲不光歌词有韵律。这首歌曲的旋律啊,非常有河南戏曲的特点,我们4听歌曲,你感觉哪个小节最有特点?
教师评价:同学们的观察和体验都很丰富。
(4)教师看到漫山遍野的牡丹花,你们高兴吗?歌曲中那句最能体现这种心情?“咳”开心的时候就要和别人分享。呀哈咿呀嘿/ 这句在演唱的时候结合了豫剧甩腔的唱段。除了唱腔来表现,能不能加上一个其它的方式,比如动作?动作表现。
(5)教师:歌曲当中出现什么音乐记号,前倚音。这个音要常的短促,我们试试,这个音对应的是哪个字?“编”。因为河南方言念“编”的时候,声音是往上扬的,所以,歌谱在这加了一个前倚音,我们演唱的时候声音也要往上扬,装饰音如果没有的话是•~~如果加上是 ~~~ 什么感觉?滑的。 我们是不是听出了河南话的编编编话蓝~~~用这个装饰音一下子把我们的河南方言唱出来了,我们一起唱一下好吗?
(6)教师:看到我们学歌这么认真,南山姑娘在花篮里松了我们一个礼物,我们看看是什么?原来是河南戏曲非常有特点的音调。她希望我们能把这首歌曲唱的更好。你会唱吗? 对唱,贴板书上。
教师:下面面老师啊再来演唱一遍(4听),请同学们找一找出带有这两个小节的乐句。找到了?图红课件 现在我们来看全曲图谱,歌曲中有这两个小节的地方,请你们唱出来,我们来接唱。2遍。
设计意图: 2 1 7 1 ”及“ 5 7 1”是最具河南戏曲音调。第一小节带有河南方言的色彩,演唱时注意前倚音时值很短,八分休止符休止半拍,方言对于民歌风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演唱方法和豫剧中的甩腔相似,首音加重,演唱时配以豫剧的亮相动作;甩腔的运用,凸显了河南民歌的地域特色。
5.教师:南山姑娘想和我们来个对唱,同学们说好不好?她唱上句,你接下句。好吗?
6.学生:男女同学来试一试接唱。
7.教师:按照刚才我们的要求完整的来把歌曲唱好,注意装饰音、甩腔的演唱。轻声慢唱。1唱。
8.学生:加逐渐速2唱、3唱。4唱
9.教师:歌曲学会了,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的演体现出浓郁河南风格了吗?怎么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呢、先让我们一起去看一段视频,再次体会一下,你受到什么启发啊?有什么让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
学生:自己分句教唱。
教师:根据大家讨论的结果我们来一起把这首歌曲再来唱好。5唱
10.教师提示带着怎样的心情 ?6唱
设计意图:在歌曲学唱的音乐学习活动中,掌握乐理知识同时又对歌曲进行了艺术处理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唱,让学生熟练的掌握歌曲,并能背唱,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11.因为《编花篮》这首歌曲郎朗上口,所以很多艺术家也把它进行的改编。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体会一下,歌曲什么地方发生改变了?
板书:演唱形式 速度 力度 节奏
你还能听出河南风格吗?看来一首歌曲的音乐要素是多么的重要。直接能改编歌曲的风格。我们来试试把,请同学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注意倾听琴的变化。
12.这种形式你们喜欢吗 ?你们有什么想法?同学们注意听琴,随琴的快慢、强弱来改编这首歌曲。
设计意图:从演唱速度、伴奏乐器和演唱形式上加以分析,并得出结论不同形式的变化会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
三、拓展:
1.师:听了同学们的演唱啊,我还真以为是地道的河南人唱出来的呢。河南的民歌好听,河南的音乐文化在全国也也非常有名,有著名的地方戏——那位同学知道是什么剧种?对,就是豫剧。当年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奶奶演唱的《花木兰》享誉中外,咱们今天再来欣赏在表演的这首花木兰》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播放《谁说女子不如男》选段)。
2.你有什么感觉?这段豫剧是用哪里的方言演唱的?和我们今天学的歌曲编花篮有什么相似之处,看来啊除了民歌,戏曲也是由方言演变而来的一种音乐体裁。民歌是从豫剧延伸而来的,只不过加上了很多现代的音乐元素。
设计意图:借名剧《花木兰》中乐曲自然的导入到歌曲的名,并创设情境,通过学河南话引起生学习的歌曲兴趣。在反复的歌曲播放过程中让学生熟悉歌曲,再加上教师的对比演唱不断地加深对歌曲的印象。
3.教师课堂小结:短短的时间,同学们把歌曲唱得这么动听,老师心里真高兴,我们学习了一首河南民歌《编花篮》,同学们用方言演唱了这首歌曲。其实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各地区民歌各有不同,希望同学多去搜集、欣赏这些好听的音乐,做一个爱音乐懂音乐的人。
教学反思
本课教案设计,我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以生活化、情景化教学贯穿于本课始终。课的一开始,我就让孩子们伴着《编花篮》的伴奏音乐,让她们跟随我一起做律动。游戏的形式一下子抓住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我运用问题导入,尝试体验,探索创新,评价拓展等教学环节,一步步逐步深入,由提出问题,演示解决或由学生解决编织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再进行新课学习,从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精神.学习中学生编织方法掌握有些困难,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定出不同目标,以使他们在不同层次体验到音乐的乐趣.。
最后的拓展部分观赏河南豫剧《花木兰》,从中我们找到了河南民歌的起源是从河南豫剧中演变过来的,让孩子了解了河南民歌的特点。之后我让孩子们找了些关于豫剧的相关内容介绍,让他们更加深入的了解了豫剧之后,都是唱腔显得很大气。
但是这节课其实还是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比如说课时的安排上在合理一些,还有五年级的课其实可以把它上得更加有音乐文化,可以多在河南民歌上来进行深挖掘,比一味的只是用方言来读词,更有研究价值。通过这节课让我找到了我前行的目标,我知道应该如何去备课,更清楚抓教材分析,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我重点要做的事情,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提高自身这方面的不足。
教学点评
《编花篮》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歌曲以“编花篮”为题,借物抒情。歌曲采用四个各为四小节的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旋律中的六度大跳富有河南地方戏曲的音调和唱腔,这也使歌曲形成了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歌的一个主要风格特点。尤其是歌曲结尾“那哈依呀咳”衬词的运用,更尽情的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发自肺腑的赞美之情。在这节课中始终贯穿情景教学这根生活化这根主线,使歌曲能够尽可能的贴近学生们的生活。借助南山姑娘采花,使歌曲变得生动有趣。
课的一开始,教师准备好的道具非常漂亮的花篮伴着《编花篮》的伴奏音乐,让孩子们跟着我一起来做律动,接着把花篮传到哪个同学的手中就请他说出一种最喜欢的花的名称。让孩子在游戏的同时就感受到了这节音乐课的乐趣。这首歌曲属于河南民歌,因此教师从民歌开始入手,当教师唱到山丹丹开花红艳的时候,学生大胆的猜出这是一首陕北民歌,请同学来演唱民歌从而引出民歌与地方方言有着紧密的联系。这节课加入了河南方言的教学,会发现学生的好奇心油然而生,在学习方言朗诵歌词的时候特别的认真。抓住了学生好奇心的特点用歌词导入了,这种方式学生既容易接受又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孩子们一下就进入了状态,体现方言朗诵带来的课堂小魅力。
在歌曲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有目的的多听歌曲,让孩子自己发现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难句,通过孩子的发现,我们找到了歌曲的演唱难点装饰音中的前倚音,通过让孩子来听琴的方式,了解了歌曲中有无装饰音的不同变化,并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每一次倾听都是一个解决歌曲重难点的过程,在多听的基础上学会歌曲。自然而且扎实。我还从歌曲中的音乐符号入手,在音乐活动中让学生体会、体验到音乐符号在歌曲中的艺术效果。
学唱完这首歌之后,学生观看了其他形式的演唱并让孩子们自己进行了简单创作。让他们从中发现不同的演唱形式给人的感觉也不一样,可能这种形式给你是一种感觉,换种形式就是另一番天地。速度、力度、节奏是歌曲中的很重要的音乐要素、它的改变直接可以改变歌曲的风格。但总之音乐不论怎么变化,总有一个不变的主题,那就是赞美家乡,花朵的芬芳还有中国民歌的持久魅力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最后的拓展部分我们观赏了一首河南豫剧《花木兰》先选段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从中我们找到了河南民歌的起源是从河南豫剧中演变过来的,让孩子更加了解了河南民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