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摘要:
炎热的夏天,树上的知了总是叫个不停。可是这些知了都是从哪里“变”出来的呢?一个雨后的傍晚,姥爷带我去山上玩时,捉回了一只“知了猴儿”,为了便于观察,我们把它放置在纱窗上,并把灯光调弱,保持室内安静。一个奇妙的景象逐渐上演了······哦,原来一只小小的蝉的身上,也发生过如此微妙的变化!
项目选题的确定:
说起蝉,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可是,能亲眼看到它从丑陋的“知了猴儿”变成威猛的蝉的过程,却不一定是人人都得见。我就有幸目睹了,让我来告诉大家吧。
项目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夏天雨后的一个傍晚,姥爷带我去儿童公园的山上玩。我们发现在一棵树上趴着一只知了猴儿。姥爷告诉我,今晚它就能蜕变成一只成熟的知了了。为了能更清楚的观察,我们把它带回了家。
项目的研究过程:
晚上十点钟,知了猴儿的后背逐渐开始裂开,裂缝越来越宽,十来分钟后,一个小脑袋从里面抬起来。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身体探出了大半个。刚开始,翅膀是蜷缩的、肉乎乎的,后来逐渐伸展开来。以前捉到的知了,翅膀都是透明的,知了刚“出生”翅膀竟然不是透明的!小而柔软,黄绿色。这么倒悬有二十多分钟,蝉一动不动。过了好长一会儿,慢慢的,下垂的身体开始向上回升,重新抓住壳的头部,屁股使劲向外一抽,整个身子出来了。此时,已经是十一点二十多分钟了。
项目应用的科学方法、原理:
把知了猴儿带回家放在纱窗上。就相当于它的小爪子抓在树干上,可以牢牢的用力蜕变。
在蜕变的过程中,身子探出大半的时候,壳里已经呆不下了,整个身体呈后仰状,半截尾部还留在里面,就像从壳里掉出来似的,生动的解释了“倒挂金钟”这个成语。
项目的创新部分:
在我眼里蝉已不再丑陋,整个身体看起来是湿润的、透明的,宛如新生的婴孩,我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奇妙的时刻。
他人同类研究的的情况调查:
说起蝉,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吧。可是,能亲眼看到它从丑陋的“知了猴儿”变成威猛的蝉的过程,却不一定是人人都得见。
进一步完善该项目的设想:
蝉妈妈产的幼虫在地下大概要生活四年吧,而蜕变成蝉之后可以在太阳下面歌唱的日子大约只有一个月。平时我知道,蝉是害虫,可是当看到它到来的如此艰辛,我又禁不住可怜起它来了。蝉的生活—短暂、美丽,却也如此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