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

发表时间:2012-06-08阅读次数:465
让知识在思维的碰撞中构建
        ——《百分率的应用》教学案例
青岛太平路小学  朱瑞妍
【案例背景】
2009年5月,我校承担了青岛市课题《促进小学生数学素养形成的教学策略的研究》,学校组织教师围绕课题进行了教学研究,并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数学课堂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思维能力,在数学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理解数学和运用数学的能力。引领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甚至高效。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见解,并从与他人的交流碰撞中获益。数学教学要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进行训练和提升,并且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建构。
【案例描述】
片段一
课件呈现信息:
1.我国的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2%。
2.我国的耕地面积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5%。
3.我国每年约有0.02%的土地被沙漠侵吞。
师:从上面的信息中,你知道了些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生1:从第一条信息中,我知道了我国的人口非常多。
生2:我感觉同人口相比,我国的耕地显得比较少,人多耕地少。
生3:我认为我国耕地是人均占有量少,当前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护好耕地,合理开发利用荒地。
生4:我认为我国的土地荒漠化情况非常严重,我们要保护环境,植树造林,防止土地进一步沙化。
课件出示:科学家在沙漠进行种树试验情况如下
树    名
成 活 棵 数
白    杨
18
胡    杨
22
长 穗 柳
46
师:看了这张表,你认为哪种树最适合在沙漠生长?说明你的理由。
生1:我认为白杨最不适合在沙漠生长,因为这三种树中,白杨成活棵数最少。
生2:如果三种树栽的棵数相同的话,长穗柳成活的棵数最多,所以它最适合在沙漠生长。
生3(抢说):我们目前还不知这三种树分别栽种了多少棵,所以还不能确定哪种树最适合生长。
教师顺势出示完整的表格。
树    名
成 活 棵 数
种 树 棵 数
白    杨
18
20
胡    杨
22
25
长 穗 柳
46
50
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四人一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够确定哪种树最容易在沙漠成活。
生1:要比较哪种树适合在沙漠生长,仅看成活棵数不行,必须要把每种树成活棵数和种树总数对照起来看,这就要用到成活率的知识。我们觉得分别算出白杨、胡杨和长穗柳成活棵数占种树棵数的90%、88%、92%更容易比较。
 
片段二
师:今天来了两名体育明星,我们来看两人的投篮结果如下表,谁的投篮水平高?
 
投篮命中率
55%
100%
师:比较两个数据,你想说什么?
生1:我选第二个人,因为他的命中率高,达到了100%,她很厉害。
生2:100%大于55%,说明第二个人全进了,所以命中率高,选他合适。
师:第一个人是姚明,第二个人就是朱老师。
学生一片惊奇声。
引导:55%是姚明上个赛季的命中率,这个命中率在NBA中排名第五,已经相当了不起了,而老师昨天投了一个球,正好进了,命中率100%,你现在又想说些什么?
生1:我改变看法了,还是姚明厉害,命中率应该比老师高,因为你们投的总数不同。
生2:我们在比较命中率时,不仅要看投中的个数,而且还要关注投篮总数。
生3:这是一次不公平的比赛,建议老师和姚明投相同的个数,再比一下,谁的命中率高。
学生们都会心地笑了。
【分析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营造一个认知、生活、情感、人格等协调互动、共同融洽的多层次开放性的生活大课堂,设计了矛盾冲突,使学生在讨论辨析的过程中,明确了重难点,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1.创设情境,产生思维碰撞的需要。
教师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极力选取具有现实意义的、有探索性的学习内容。如出示“我国耕地面积占全世界的百分比”、“我国每年有0.02%的土地沙漠化”等素材,引导学生将视角投向现实生活,努力开掘发生在身边的,同时又暗含某一数学知识的实际问题,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愿望和意识,促进学习能力的进步和提升。而且爱护环境、保护土地、控制人口等思想教育也得以形成和发展。
在本课教学中,老师创设土地被沙漠侵吞,应选哪种树栽种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立了百分数的数学概念,让学生真实地经历了百分数这一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让学生经历了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概念——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让学生很好地经历了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通过观察、感受、交流,引导学生产生思维碰撞的需要,思维更加活跃,行动更加主动,使学生以数学能力提高为本的认知活动与教学活动更加和谐。
2.教师搭建交流的平台,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卓有成效的交流,激起了思维碰撞。让学生进行“有效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理念,为学生搭建个体经验交流的平台,并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加以指导和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着力突破以往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开放性、互动性的交流与对话,学生的思维与自己原有的知识交锋,与原有的思维碰撞。有的学生通过直观观察,认为选成活棵树最多的树就可以了,很快有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突破了原有知识和思维的偏狭,实现了思维的跨越;在这愤悱之时,学生也尝到了“摘到桃子”的喜悦;在这愤悱之时,学生的学习热情已被点燃,学习兴趣迅速高涨,从而能以活跃的思维、热切的探索和快乐心情进入新的学习之中。
3.学生思维的碰撞,实现“浅显”到“深度”的转变。 
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能力的核心,引导学生进行由表及里、深入思考、概括归类,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本节课,在交流这一环节的设计上,老师并不是简单的将各组的观点“堆砌”起来,而是故意设计了选择种哪种树,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引起激烈的辩论,在这个思考、交流、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心扉自然敞开,处于完全自由的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活跃,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很高,研究的兴趣浓厚。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领悟到本题的关键是求成活率,让学生的思维随着数学知识的加深与发展而得到不断提高。学生的观点也得到认同,于是教师顺势补充完整图表,使学生先认识到选择必须有依据,不能仅看树木的成活棵数,而且求树木的成活率必须知道成活的棵数和栽种的棵数,找到求百分率的方法,全面看待问题。学生的数学思维一定会由“浅表”向“深度”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