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家长频道-51>校园家委会--51中>正文

校园概况

尊重关爱 塑造品格

发表时间:2009-01-13阅读次数:765
    关于教育孩子的话题十分宽泛,古今中外的成功事例举不胜举。我没什么特别的教子之法可谈,只是跟大家交流一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和家长朋友们共同分享孩子成长进步的快乐。我从四个方面来谈:

一、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推动一个人去学习探索的最原始动力。我的一个朋友酷爱根雕艺术,把家里的房间都摆满了根雕,每天痴迷于此,妻子差点同他离婚,现在他成了这方面的专家,作品在国外都有名气。奥地利的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对音乐有浓厚兴趣,但父亲反对他搞音乐这行,后来宁肯跟父亲闹翻,自己搞乐队和父亲对抗,还是走上音乐道路,这就是兴趣的力量。大人有兴趣追求,小孩子同样。小晶三四岁时喜欢画画、听故事,我便让她随便画,把画贴满墙。晚上我给她讲故事,开始是小红帽、白雪公主,后来从秦始皇到周恩来,从贝多芬到鲁迅,简直把我肚子里的墨水掏空了,有时讲到晚上10:30,累的不行,可刚睡着,孩子就把我推醒让我继续讲。我也通过故事向孩子灌输一些思想,比如像二小卧鱼那样孝敬父母;再比如做事有恒心,像孙悟空那样任何困难都不怕等等。即使她喜欢看电视,我也跟她一起看动画片。现在她又喜欢故事书,一头扎进去就出不来,每天我尽量让她看一会儿,主要是为了尊重她的兴趣,让她有一点自己的空间。现在孩子面临着来自社会、家长、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们几乎丧了失童年那种无忧无虑的天真快乐,这和西方的孩子真是天壤之别。但我们没有能力改变这些,要依赖社会文明的进步。我所能做的是多给孩子宽松的环境空间、心灵空间,让她有自己的小天地。

二、关心帮助而非苛求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更好,有些父母的期望值甚至到了极致。孩子哪些方面没能达到父母就受不了。我在公共场合经常看到父母训斥孩子的情景,书城里、托管班、大街上等等,这些父母为孩子更好的出发点是毋容置疑的,做法是否得体却值得推敲。我对小晶从不苛求什么,一次她考试得了80分,她妈妈十分不高兴,觉得无法承受。我没觉得有什么,这次考不好还有下次,她不是在成长嘛。我耐心地帮助她找到问题的根源,给孩子卸掉了包袱。她写字慢,她妈妈也多次批评她,孩子产生抵触和自卑心理。我诱导说,你写字很好看,慢就慢吧,没关系,只要每天快一点点就可以,以后就快了。现在速度果然快了许多,有些问题急不得,急了会适得其反。成年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对于她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我的观点一直是多关心学习情况,不要丢在一边不管也不要求全责备,少施加压力。比如学习钢琴,遇到难题,我会慢慢帮她化解,告诉她每个琴童都会遇到这些问题,这些都是前进道路上的小石头、小山头,翻过去就是一片广阔的田野。有时我给她讲音乐家练琴的故事,她跟我说:“你说的道理我知道,但我就是不愿意弹,班里别人都不学,为什么让我学?”我说,有些东西你可能一开始不喜欢,学会了就会喜欢,你们班里有能弯腰劈腿的,他们练习时也一定吃了很多苦,但现在练会了,多好啊,跳舞多好看,爸爸会弹钢琴,你小时候也喜欢,所以才教你。就这样,她顺利攻克了学琴过程中的困难,现在是老师那里弹的最好的。

三、再给孩子多一点爱

    中国家庭的孩子表面看是被爱包围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父母亲戚等等,所以搞出许多小皇帝,我说的爱不是这种,娇生惯养、盲目的溺爱一点没有才好。有一个单身母亲对儿子十分溺爱,后来儿子进了监狱,他对来探望的母亲说想最后吃一口奶,结果咬掉了母亲的乳头。为什么?他说是母亲的爱害了他。这个故事大家一定都听过,我向来认为梅花香自苦寒来,寒门出贵子。我这里说的爱是那种平等的情感交流,是细心的呵护。小晶不到半岁时就被送到我的一个亲属家看管,周一早上走,周五晚上回来。虽然那是一个十分好的家庭,但是幼儿离开父母是很残酷的,每次送走她都会抱着我哭,有时是没有声音,眼泪在眼眶里转。3岁时她回来了,但性格变得十分急躁、孤僻,经常大发脾气,不与人交流,不敢和生人打招呼,不愿意在人前表现自己,睡觉时抱着拖鞋,怕穿上鞋被送走。为了改变孩子的性格,让她的内心温暖起来,我下了很大功夫。早晚幼儿园接送,晚上下班做饭,然后跟她做游戏,骑大马,讲故事,一起看电视,星期天很少出去,陪孩子去爬山、听音乐会,跟她讲话我常常是蹲下来看着她的眼睛。各种学习班基本没有让她参加,钢琴也是上小学才开始的,怕增加她的压力负担。5岁时她说不想学琴,我说那就6岁吧,她说可以。结果我就是听从了她的意见,音乐圈里的朋友都不理解,认为在大事上怎么听小孩子的呢?我了解我的孩子,所以我要她从小知道我很尊重她的选择,她说的话是算数的。就这样用了3年的时间,她逐渐变得开朗大方起来,现在她的性格越来越好,而且比较懂事。我在她的心目中拥有绝对的地位,因为我给了她最大的安全感、信任感、还有温暖。对于她的一些坏脾气,蛮不讲理,我都是采取诱导的方式,给她一个台阶下,不较真。我认为不能因为缺点毛病而指责训斥,甚至用侮辱性的言辞,那样不会有好结果,当然也不能一味纵容,要得法。比如一次吃晚饭时,因我说她看的电视节目没意思,她抬手打了我一巴掌,很疼啊。我挺委屈,下班一口水顾不上喝,做饭、照顾孩子,忙活一顿,怎么孩子能这样呢?但是我没有发火,一句话没说,走到小房间里,把门关上了。过了很久,小晶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过来看看,晚上我把她抱在怀里,和她交流。她说我说她看的节目不好所以很生气,我说可能是我的兴趣和你不同,我有错误,但你打爸爸也不对啊。这时小晶趴在我的怀里哭了。从那以后,再没有类似情况的发生,她也似乎一下子长大了许多。有一个故事叫“以头为凳”:一位小和尚每天晚上偷偷爬出院墙外游玩,他在墙角处放了一个长腿木凳,踩着它翻墙,回来时也踩着它落地。一天师傅发现了凳子,他明白了事由,就蹲在地上等弟子回来,很晚了,小和尚从墙外爬过来,一脚踩在师傅的头上,落地后才看清是师傅,吓得不知所措。而师傅没有责备他,只是轻声说:露气寒重,快回房加件衣服吧。此后再没人偷偷翻墙了,那个小和尚后来也成为高僧。我觉得这个故事对如何用爱去教化人作了很好的诠释。爱是生命和力量的源泉,正确的爱会像微风过后的细雨滋润土壤一样,灌溉孩子的心灵。我在这里祝愿我们所有的孩子都能在父母温暖的爱里快乐地长大。

四、品格比分数更重要

分数是中国所有孩子的命根子,它几乎决定着一切价值取向。这里我们不去声讨教育体制和环境现状,有很多学者教授都在替我们做这件事。我认为给孩子一种高尚的品质比分数重要得多,我的孩子不要成为什么专家、了不起的人物,她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有高尚的品德情操,有正确的人生观就是我的最大心愿。我高考时社会上就片面追求升学率,结果呢,很多大学生心理品格都不健全,前两年的马家爵事件并非偶然现象。现在的孩子无疑面临着来自分数的巨大压力。我上周在北京看到报道,一个12岁的孩子从21楼跳下,没人知道他为什么结束花季生命。他的父亲流泪自责,语无伦次:“我们就知道督促他学习,孩子从早到晚就是学,没有一点生活乐趣,我们没关心他的心理,读这个书究竟为了什么啊”?这是个别的例子,但现实生活中孩子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品格得不到健康塑造和发展的情况并不少。我在家里经常鼓励小晶帮着扫地、收拾碗筷、收拾衣橱,让她知道父母的辛苦;有时吃饭我会告诉她每顿饭菜都来之不易,要懂得珍惜感恩,借此讲讲西方感恩节的故事,她很愿意接受;我也经常讲我童年的艰苦生活,让她知道生活不都像现在这个样子;和同学发生矛盾,我会告诉她几种处理方法和不同的后果,告诉她学会和不喜欢的同学交朋友,发现每个人的优点;还有关心集体,帮助老师做事情等等。她在学校怎样我不清楚,在家里已经学会干零活,知道节约,从不轻易要东西,还在家里的电灯开关旁写了几行字:注意关灯,监督我们的习惯。我生病的时候端茶倒水,走路都很轻。我觉得一个人爱劳动、不浪费、懂得了解别人的感受都是很好的品质,我很高兴9岁的女儿有这样的意识。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塑造影响孩子的品格是长远的投资,某一天,当孩子完成学业,不再需要分数时,我们会发现自己做了一件伟大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