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概况

如何理解一篇文章

发表时间:2009-06-26阅读次数:466

我们六年级级部一直以来皆认为准确的理解文章是教好课文的关键,教材分析是教师备课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制订教学计划的基础;是备好课、上好课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的前提和关键,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教研组教研后,在商校长的指导下我们更加明确了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重要性,它既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又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理解文章的过程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教材分析的过程,是我们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对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在理解《城市的标识》一文事围绕以下三个步骤进行了教材的分析:

一、与文本对话,领会主旨:

简要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做到准确、明确、简练。《城市的标识》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赞美了树――城市特有的标志。

二、与编者对话,把握意图:

1、阐述文章的主题,把握应正确无误,表述要准确。

《城市的标识》详尽地描述了现代社会城市与城市之间已越来越雷同的现象,赞美了树——城市特有的标志。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珍惜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2、详细分析文章的表达特点,可从文章体裁特点、选材特点、结构特点、描写特点、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详尽的分析。做到表意明确,表达流畅。

1)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散文,语言质朴,感情真挚,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选材特点:

    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关注日常生活中人们熟视却往往忽略的社会景观——雷同现象,以其为立足点,详尽地描述了城市唯一的标识——树。

3)结构特点:

全文紧紧围绕“标识”来写。作者由分——总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现代文明带给城市的雷同现象: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为下文写城市的标识做好了准备;接着正面写城市中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城市特有的标识------树,最后作者发出由衷地感慨,树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遗赠,使城市仅存的个性。

4)描写特点:

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

三、与学生对话,预设学情:

    站在学生认知的角度,站在文本整体高度,预设学习活动。

训练学生达成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有关张抗抗的文学常识,识记理解重要字词; 达成能力目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达成思想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行动。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我们还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阅读情景,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维。课堂上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多次朗读中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能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则应起到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不断在关键处、重点处给予点拨和引导,使学生做到乐读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