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概况

如何读懂一篇文章

发表时间:2009-06-26阅读次数:663

不论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体系如何改革,教材分析仍然是备好课和上好课的天梯。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切实领会和掌握教材,才能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实际,确定恰当的教学方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材分析对于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语文老师来说,要讲授很多的课文,这就需要我们有很高的理解文章的能力。应该如何理解文章呢?下面就结合《城市的标识》一课来谈谈看法。

一、理解文章首先要准确的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要准确的把握内容,先要读通文章,解决文章的重点词语,体会文章中的重点句子,了解作者的背景。

例如:《城市的标识》一文,这是当代作家张抗抗的作品。张抗抗是一位女作家,她的作品,带有一定的理想主义因素却又敢于直面现实。她1950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69年插队,后报名去边至黑龙江国营农场,1977年进入黑龙江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毕业,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分会从事专业创作,并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理事等职。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1987)外,还有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赤彤丹朱》(1995)。

全文紧紧围绕“标识”来写。作者先用大量的笔墨描写现代文明带给城市的雷同现象,失去了热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为下文写城市的标识做好了准备;接着正面写城市中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以细腻的笔触赞美了城市特有的标识——树,最后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遗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文章中重点词语:遒qiú 涸hé 芸yún 馈kuì 忖cǔn 蒡bàng  啾jiū 窠kē 正音字:胞bāo不读pāo 崭zhǎn,不读zhàn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1-5段为第一部分: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

6-15段为第二部分:写树才是城市的真正标识。

16-17为第三部分: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尚。

二、要体会作者的思路准确的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

作者的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我们就要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把握作者所要体现的中心。

《城市的标识》一文作者以真实的内心感受,来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尚。自然赋予人类的天然礼物的意识,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三、要了解文章的表达特色。

首先要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城市的标识》一文运用了比较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比文章语言十分的优美,层次分明。通过文章从反面入手,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为第二部分的正面描写做好准备,第三部分用一组排比表达自己对树的感激和喜爱,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的亲近。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富有感染力。在“高大粗壮的树干具有一种浪漫的气质,浅绿色的树皮上嵌着谈黄色的花纹,像一匹匹光滑的绸缎。”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一个“嵌”字,这个字运用的恰到好处,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文采。

“那是榕树——你在福州或是广州;你看见婀娜苗条的椰树——你是在海口;你看见街边重重叠叠挺拔苍进的油松——那是在长春;你看见一种树冠修整成一个绿色的圆球的矮树,那样的玲珑精致,那是你从未见过的圆冠榆——是新疆喀什市特有的标识。”通过排比让我们深刻感受岛了树不同的样子和风格,从而很好的体现了中心。灵活多样的表达手法让我们耳目一新,给我们新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