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提高教育技巧,必须读书。
总有人羡慕地说:当老师好轻松哦,一星期就10几节课。我就反驳说:老师除了上课还要做很多事情啊,光备课就要花很多时间,还要改作业、管理班级和参加一些例会等等,都忙不过来呢。现在很多教师在写教育随笔,我就惊叹:他们怎么会有那么多时间呢?总以为时间就是挤出来的,如今看了《给教师的建议》第2条“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才知道,原来时间是阅读省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读学术著作”。
早先也听说过,好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但一直以为那都是天才教师才能做到,而我们怎么能做到呢?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他说“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这是一种最自然的读书,最没有功利的读书,而正是这种自然而然的读书成就了许多优秀教师。
我们必须有专业化的追求,才能专业化地成长。
魏智渊老师(网名:铁皮鼓)说,当一名语文教师要有目的地读书。他进行的功利性阅读是这样的:以教材为圆心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把每一篇课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拓展性批判性阅读。这样的功利性阅读也不失为促进专业化成长的一个好办法。
非功利性阅读为功利性阅读节省时间。好好阅读,不断阅读,走书香之路。
(二)学困生转化,加强阅读
每次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总是好意提醒:你就好好把课内老师讲的笔记再读读吧,把教材读熟来,把课内的消化掉就好了。我们以为这样降低学困生的要求,就是因材施教了,这就是对他们好了。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这样做大错特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你,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
他主张进行拓展智力背景的阅读,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的体系里去”。当然,不是让学生毫无选择地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第二套教学大纲就是针对这方面的创造智力背景的阅读而编写的。
所以,要想让自己变得更聪明能干,必须多阅读,必须和书籍交朋友。
(三)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
苏联教育思想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只要有了书,孩子们就有了阳光,有了成长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比我们现在很多村小的硬件设施还要差得多,但他每天都要和老师、孩子们一起读书,让孩子们真正走进图书的精彩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再三强调,应当使书籍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他给学生提的第六条建议:“你的周围有一个书籍的海洋。应该严格挑选阅读的书籍和杂志。要善于规定自己的阅读范围,把那些可能打乱你的学习制度的东西割舍掉。但同时也要看到,随时都可能出现事先没有料到的而又必须阅读的新书。为此,就必须有时间的后备。只有在课堂上和在记笔记上善于从事脑力劳动,防止‘紧急突击’以应付考试,才能赢得这种时间上的后备。”(第47条:怎样培养脑力劳动中的自我纪律)
他认为,“青少年精神空虚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真正的阅读。这种阅读应当占据人的整个理智和心灵,引起他去深入思考周围世界和自己本身,迫使他去仔细观察和了解人的灵魂的复杂性,迫使他去考虑自己的命运和前途”(第79条:教育和自我教育),“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第83条:“思考之室”——我们的阅览室)。
要让学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教师首先要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课程标准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只有读书,读书,再读书,才能使每一位教师不仅懂得一点教学的常识,而且深知本门学科的渊源。(第87条: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
他要求每个老师都要有自己的实验室(类似于资料室、图书室),里面要收藏自己的教学资料和自己的藏书。学生也要有自己的藏书。无论学校图书馆的书有多丰富,但每个人都必须要有自己的藏书。在很多的书里面,还要有自己最喜欢的书。
沐浴书香,我们能赢得时间;沐浴书香,我们能充实心灵;沐浴书香,我们能拥有诗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