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评价----教学的法宝
三年级数学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进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在课程改革中,我们数学学科也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作用,使评价从单一主体转向多元主体,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外部转向内在,从形式转向实质,从而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教师的教学情况,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及教师教学能力的整体提升。
一、评价主体多元
我们倡导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而且要以学生互评、自评为主。
(一)1、学生互评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更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第一位同学回答问题之后,特意对下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提出了要求:首先对前一位同学的回答做出合理评价:可以是表扬,也可以提出建议。这激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倾听意识,特别是当自己的意见得到同伴的赞成时,学生更是得到极大的鼓舞。回答不完整的同学也得到了同伴的大力帮助,以往教师的“标准答案”,在学生的相互肯定,相互纠正与补充当中顺理成章的完成。同时,每个小组在每节课完成之后还评选出表现最好的“智慧星”。学生们在评价中学习,在学习中评价,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2、自我评价
我非常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设计了“个人评价卡”,由学生随时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回顾自己的表现,在参与程度、合作交流、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能力增长等方面给自己以合理、全面的评价。
(一)3、小组评价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进行互相评价,为他们提供交流思想、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同时提高学生协调能力和相应的管理能力,发挥小组合作的互助、监督的功能,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学生本人在成长记录信息的收集中有更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能够充分体现个体差异。特别是课堂观察方面,我不可能随时把握住每一位同学的听讲情况,又由于我们的教学课时紧,课堂密度大,教师不可能经常停下来组织教学,四人小组长就担负起,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听讲的职责。课堂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个做小动作的同学玩的正起劲,旁边的同学(可能是小组长也可能是较好的同学)不必吭声,只用小指头一戳他,这位同学就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赶快回到学习中来。因为每一个小组是按照座位分组的,坐的比较近,所以,每一位同学都不敢懈怠,偶尔有开小差的情况,会得到小组长的及时、友善的提醒。在各小组中,那些不会听讲的学生,在其他同学的帮助下,课堂听讲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课堂观察还包括是否积极发言这个方面,也是在小组中互相观察,只要在课堂上举手了而且是多次举手,虽然没有得到发言的机会,课堂观察也是很好的。各小组每周根据学生自己平时记录和了解的情况进行交流式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课堂上小组成员参与学习的度与量、学困生的进步情况、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等等。在定期的评比中,采取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评出优胜小组。
二、评价内容多元
开放的教学过程中,评价的内容是多元的,不仅包括知识与技能,还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等。
对孩子们课堂各方面的表现,我们从多种角度去全面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探讨时,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奖以“创新小能手”的称号;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同学,奖以“合作小能手”的称号;在课堂上,基础知识掌握扎实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的同学,奖以“机灵小能手”的称号。另外还有“动脑小能手”、“创新小能手”、“实践小能手”、“动手小能手”等称号,总之,从不同的角度去评价学生,体现出对不同水平学生的不同发展状况的关注,使学生“这点不行,那一点准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在课堂中我充分利用了“成长的足迹”过程性评价表(后附),每周根据学生得到的卡片进行总结,并填到过程性评价表中,使学生的点滴足迹都记录下来,使评价更真实,有效。
三、评价价值多元
评价价值多元是指对思维价值的多元评价。
(三)1、课堂教学中体现评价价值多元
以往课堂教学经常采用二值判断,即只在“对”与“错”上评价。这样容易打乱学生的思维和削弱思维活动,甚至打击学生积极性。而现在的课堂教学我们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情况作出多元评价。即不仅指出“对”与“错”,还要指出“好”与“坏”、“繁”与“简”、“难”与“易”、是否有创新精神等等。同时还要十分注意评价的“相对性”,有些解法虽然繁,但有利于启发后期思维;有的想法虽有错误,但给其他同学以警示。只有多元评价,善于发现和肯定思维的亮点,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2、作业中体现评价价值多元。
有的学生字体不好看,不可能写出美观的作业,但是,写的是否工整,就很能说明一个人的态度是否认真,所以,我们对作业的要求是两点:一是正确率,二是工整。这两方面是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做到的。综合这两方面来确定作业情况,书写工整而且全对是“A”级,全对但书写不工整或书写工整但有错题的是“B”级,以此类推。如:我班有个学生,成绩是中下等,字写的实在不好看,但是很认真。分数线、运算符号都是比着尺子画,符合我校基本学习习惯的要求,在全班总评作业时,我表扬他书写工整,是全班同学学习的榜样,以此为切入点,他写作业特别卖力,后来,我又针对他写作业的速度慢,给他提出了努力方向,从此,他就很在乎自己的速度,尽量快写。看来,每一位学生能够得到公正的评价,在下一次的学习中必然会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
四、评价方法多元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重结果、轻过程,重共性、轻个性。这种传统的机械划一的评价方法,是急功近利的表现,不利于调动每个学生的潜能。要改变这样的评价方法,就要实现评价方法多元。我的具体做法是:
(四)1、关注结果 更关注过程
要“关注学生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我们采用“二次评价”或者叫“延时”评价的方法,就是说,不要轻易、草率地评价学生的作业和发言,而是适当延长时间,待信息二次反馈甚至多次反馈后再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产生思维的触角。
在作业批改中不仅仅只给学生打个等级,同时写句话,给予提示或者鼓励,使评价体现在每一次作业中。作业封面有“收获的果实”一面(一棵树上有许多空白的苹果),每天学生根据教师打的等级,涂好苹果,如:“优”涂成红颜色的苹果,“良”涂成绿颜色的苹果。每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体评价,在本子的后面都有一页专门写评语的格:有“教师的话”、“学生的话”,使学生能更正确地认识自己。在质量检测中,我校分为了五级检测(课时检测、单元检测、月检测、期中检测、期末检测),在过程性评价表中,记录了孩子们每次月把关检测的成绩,关注了过程,注重了每次成绩的积累,而不仅仅只看最后一次考试。
(四)2、关注共性 更关注个性
我们既要关注学生的共性,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实行统一评价与分层评价相结合,以分层评价为主的方法。对于优等学生的评价,重在引导他们创新,而不能满足于一般方法解决问题。如:“成长足迹”评价表中有“我的想法与众不同”一栏,引导他们勇于挑战教师、挑战书本,勇于超越自我。解决问题要从多角度去思考,而不能满足于一种方法,要追求独特的创见,发展自己的潜能。而对相对落后的学生,则要千方百计抓住闪光点,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进步、表现,都要及时加以表扬。
当然,评价涉及的内容还不仅仅是这些,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转变评价理念,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一定会构建出一套相对较完善、导向更明确、激励作用更大的评价机制,以推进课堂教学的根本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