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概况

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质疑(四年级数学组).

发表时间:2010-06-04阅读次数:852
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质疑(四年级数学组).doc

 

邹名绚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而不思则罔。明代著名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同时也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质疑、探疑、解疑能力的培养。

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质疑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和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由此可见,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质疑置前,以疑诱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开端。所以营造氛围,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学会质疑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以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模式枯燥无味,缺乏激情。因此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前提,它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促使学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去乐于思维,敢于质疑。首先,教师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朋友式双边关系,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向他们倾注爱心和耐心,唤起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其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的定位,一个鼓励性的眼神,手势,一个肯定的评价,都会鼓起学生的勇气。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认识到大胆质疑,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即使质疑出错,也是一种体验和收获。第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质疑情境,如讲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做一个有趣味的实验操作、做游戏、猜谜语等,制造认知冲突,把需要解决的数学知识和生动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激起学生产生疑团,形成悬念,使学生的思维置于积极探索的疑境之中。

例如,学生学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后,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在复习导入时学生已发现看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是不能光看个位上的数字的,因为个位上0~9的数都有可能被3整除,那么该怎样看呢?这时学生产生疑问,然后我设置悬念,让学生任意出一个上数,不管是几位数,老师都能一下看出它能否被3整除,于是学生出数我答,并让学生验证,这时学生的悬念更加深刻了,能被3 整除的数的特征到底是怎样的呢?迫切需要解疑,从而学生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主动地去探疑。

常言道:授之一鱼不如授之一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更应该让学生会质疑。要使学生学会质疑,教师首先要注意自己质疑的言传身教,因为学生的一切活动从模仿开始,质疑也是如此。其次,要教会学生在哪儿找疑点。如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质疑;在学习过程的困惑处质疑;在法则规律的结论处质疑;在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处质疑;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质疑;在算理推导过程中质疑,在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中质疑;在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中质疑等。除此以外还要教会学生转换视角,既可以从正面,也可以从反面或侧面质疑。

二、开展活动,合作交流,促进学生积极探疑、善于解疑

教师导之有方,常导不懈,学生便能自获其知,自增其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虽然想质疑、敢质疑、会质疑,但还要学会探疑、解疑,才能真正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于质疑的难易程度及个体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探疑、解疑的能力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形式多样的方法和手段来组织和引导学生积极探疑、解疑。

活动是认识的源泉,智慧是从动作开始的。在小学阶段,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运用实物、教具、学具等,让学生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等,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引导学生从操作活动中感悟疑点,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如小学数学中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几何图形等教学大多数都是以实验操作等活动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

合作交流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形式。交流学习的过程是学生探疑、解疑发展思维的过程。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或修正意见,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弃伪存真,并进行科学的总结归纳,从而达到探疑、解疑的目的。同时通过交流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活跃学习气氛。如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法则教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相互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交流,找出疑难点的共性,共同解决,最后统一意见,整理出最佳的解疑方案向全班汇报,再通过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比较、归纳,逐渐引导学生把概念、法则概括完整。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先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指一指圆的周长,猜想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操作活动证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整个过程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自主分析、合作交流、实践体验来解疑,为学生主动参与提供了不少的时间和空间,从而理解并掌握圆的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联系生活,扩宽时空,倡导学生在生活中质疑、探疑、解疑

数学知识和方法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的价值在于把学习得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因此让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是最佳的学习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可生疑,无时不可生疑。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质疑、探疑、解疑,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并把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现实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比较,从而充实学生的生活经验,掌握更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六一儿童节我们组织学生去动物园参观,准备买票时,我看见牌子上的售票规定:请游客购票,1人券6元,团体券45元(可供10人参观)。,这时,我抓住这一则售票规定,让学生设计购票方案,我们班49人应怎样购票最便宜?这一活动内容,无论是哪一种方案都是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尝试探究完成的。学生在这设计过程中,通过比较、归纳,最后获得的不仅仅是最佳的方案,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使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

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质疑、探疑、解疑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学会思维,发展智力,而且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