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概况

抓细节 重实效 促养成(二年级数学组)

发表时间:2010-06-04阅读次数:636
抓细节 重实效 促养成
——谈低年级数学习惯培养的几点做法
青岛太平路小学  刘名萱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
下午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在这里交流自己的一点体会和想法,以下介绍中难免有不当、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受益终身。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可以养成,也可以改变,但是培养起来容易,改变起来困难。因此不管是幼儿园的老师还是我们小学教师都无一例外的关注着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近几年我一直从事着低年级的数学教学及班主任工作,特别能体会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所有老师所付出的心力,就像刚才看到的课例一样,我们的老师能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将教育、习惯、学习的方法潜移默化地注入着有生命力的课堂中,也让我受益匪浅。
小学一年级阶段是儿童形成各种习惯的最佳时期,我经常会和我们组的年轻教师说,这个阶段就像是大人们工作的试用期。一年级的学习和幼儿园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有相当多的学生很不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我个人认为学习习惯的培养可能比学习本身更重要。
今天,在这里,就是创设了一个开诚布公,大家互相交流的平台,所以,我也来说一说,我在教学中发现,可以在幼儿园期间大家可以着力培养的几个好习惯和我们在低年级如何培养这些习惯的方法。
一、专心倾听的习惯
专心倾听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考的基础,也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前提。而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发现,学生在专心听讲,专注完成事情方面是最薄弱的,这应当成为幼儿园期间最着力要培养的一个好习惯吧。要做到这点,其实对老师的要求就非常的高,教师除了要能言善辩还得眼观八方。能言善辩:要能用生动有趣语言创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激发出学生想去学的兴趣。眼观八方:上课时要时时注意每个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是一个眼神,并能用最婉转的语言进行批判的同时还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
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样的学习方法才会有助于学生的进步。但事与愿违,现在很多的孩子遇到难题,或呆坐,或急于从同桌那儿得到答案。所以我们特别强调是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另外,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如在进行新课时,我才刚开始讲,有的学生就叫起来:老师我会……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所以我就请学生来当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其实有的题目孩子也确实想不到答案,这也并非题目真的难到学生做不出的地步,原因在于一些学生没有找到思考的角度,还有些学生则是对自己缺乏自信。针对以上原因,我在教学中时常采用的方法是:一、将题目细化更有利于学生思考;二、语言激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三、放宽思考时间,让学生能进行充分的思考。
三、敢说、善说的习惯
不敢大胆发言我想是很多老师们头疼的事。有些孩子在家里头头是道,平日说话不住嘴,但是一到发言的时候就不敢了,语言对于孩子的发展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也要着力培养孩子的这方面能力。具体的方法无非是这三项,相信所有的老师都在实践中加强应用了。
1、          创造机会让孩子说话:
2、          不敢大胆地孩子给他自信的勇气
3、          正确、流利表达的孩子要大力地赞扬
期待的眼神,鼓励的目光,并加以适当的点拔、适时的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只要他们能开口,哪怕声音再轻说得再离谱,我也会以鼓励的口吻对待,让他感到自己也能说,即使说错也没关系。把个人的回答改为同桌互说、四人小组交流;把点名回答改为几位小朋友的一起回答,让他们以快乐的心情参与学习,这样的学习就变成快乐的了。
四、动手操作的习惯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对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听过了,就忘了;看过了,就明白了;做过了,就理解了。他们最深刻的体验莫过于自己双手实践过的东西。因此,要让学生动手做数学,而不是用耳朵听数学。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因为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动一动,胜过老师一遍又一遍的讲解。实践证明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措施。
评价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的评价(在疑难处点拨、课堂小结、操作后的激励等)、学生的评价(个别汇报、小组交流、同桌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使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
五、善于阅读的习惯
经常阅读是给非常好的习惯,可能有的老师认为阅读是属于语文学习习惯的范围,但是事实上阅读对于低年级学生的审题、理解知识、思维等都有着很关键的作用。我们太平路小学一直进行着两惯的特色校本研究,前期我们也进行了幼小衔接书籍的编著工作,在这期间我们也与很多的幼儿园老师进行了座谈、交流,发现孩子特别不喜欢幼儿园课程中的阅读环节。在我们初接一年级的时候都会发现,有些孩子已经能够独立地审题,读完整一句话,而有些孩子在老师读完两遍题目以后也不知道究竟题在哪里?有的不知道题目的位置,有的不知道题目的意思等等,可见在阅读方面孩子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一年级上学期还可以读题而下学期逐渐转为独立审题,确实部分孩子会有很大的困难,所以当孩子有阅读的愿望时,我们老师就要及时抓住这个时机,每到这时我就尽可能提供一些适合孩子阅读的材料,如儿歌、童谣、童话、故事及浅显的五言古诗,也可以是幼儿园已学歌曲的歌词、民歌、民谣和一些外国的优秀儿童作品、中国的《三字经》等。利用早读的时间和班级的读书角,帮助孩子选取合适他们阅读的读物,选文的篇幅短小、富有童趣,真正让“阅读”为“悦读”,我也经常请我们的家长朋友们参与其中,共同重视孩子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数学阅读的习惯培养很重要。咱们老师首先应该指导学生先从阅读的方法上入手,逐步掌握一些技巧,进而形成个性阅读习惯。让孩子从无意投入逐渐变为有意投入,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对信息获得与理解的心态,跃动起深层次的理性思维。从心理学角度看,即使非自觉目的的随意阅读,也常常能通过这种自觉的心理趋势,使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从而使阅读过程从兴趣到乐趣,再升华为志趣,实现理解力的飞跃。
数学教学中的阅读习惯培养,应当是一种意识,一种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自学能力和习惯的意识,而不是一种形式,它应当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
低年级我认为主要落实以下几点就会有很好的效果:
1、          提高阅读的兴趣,一定要设法激发学生积极阅读的积极性。
2、          教师要加强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总结一些好的阅读方法,让孩子们会阅读。
3、          适当增加一些阅读的检测,测一测、评一评、讲一讲,多些奖励,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爱阅读了。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合阅读学习的内容和环节还有很多,还有待于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去进一步实践和探索。
虽然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低年级小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强。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效果好,抓住细节,注重实效,就一定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扎根、结果。
我的交流只是自己的一点体会,谢谢大家静心地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