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环节如何提高教学策略,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太平路小学 刘名萱
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最终目标是以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为基础,达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目的,最终让学生和教师共同提高和发展。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是符合规律性。教学活动是培养人的活动,只有尊重人的发展规律和教学规律,教学才能真正有效率、效益和效果。
下面结合课例探究提升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素养:
一、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它有利于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由此,课的开始我采用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谈话:同学们,上个星期天,我们的手拉手学校的同学来到了青岛,你们看看,他们都参观了咱们城市的哪些地方?(学生回答)。
请学生找出信息,并读出信息.
(学生可能有些数读不出来)
师适时小结:看来这里有很多新的数,我们还不能很准确地读出来,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认识和学习“千以内的数”(板书课题)
(照这种形式来改)
【设计意图】呈现连环画的信息图,结合学生平日的手拉手经验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观察,通过学生的第一步试读数不能够完全读准确,激发探索欲望,学生在这熟悉的情境中学习知识,进而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升学生素养。
二、课堂实验,探究有效教学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由此,新课教学我这样展开:
㈠联系生活,探究策略。
1、列表整理信息。
谈话:实验小学的同学积极参与“我爱家乡、读书快乐”读书活动,为了及时记下读书心得,同学们利用假期到文具商店购买笔记本。
(利用实物投影例题情境图):仔细观察,图中直接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谁愿意说一说?
出示第一个问题:小华买5本用去多少元?
谈话: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题目中的信息比较多,怎样才能看得更清楚一些?同桌讨论后,让学生在小组里说一说。
老师给大家介绍另一种新的方法:列表整理信息。板书:列表整理信息
出示表格:
谈话:小明买笔记本的信息填在哪一行?第二行填谁的信息呢?
“5本”填在哪一格?“多少元”填在哪里?为什么先要把小明的情况填进去?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下列表格。
提问:谁愿意说一说18元为什么不填在下面?为什么每人购买的本数和所用的钱数填在同一行?(对应)你觉得列表整理信息有什么好处?
揭示:有利于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设计意图】:教材为学生提供的问题来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列表整理信息中呈现的信息相对较多且比较凌乱,这是自然现象,无刻意加工。学生要解决问题自然而然想到需要根据解决的问题进行适当组合、有序整理,列表整理信息是必要的。这样学生既能探索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又能真切感受到列表的作用,从而愿意掌握并运用相关策略去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中,教师有意挖掘学生身边有关数学问题的素材,积极引导,让学生进行整理。在学生初步设想用列表整理信息的基础上,又指导学生将题目中的信息对应地填写表格里。
2、分析数量关系。
谈话:列表之后,我们再怎样做?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引导:根据表格的第一行(从条件入手),小明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什么?(单价)。板书:从条件入手学生先自主探究策略,再在小组里交流。
提问:通过刚才的整理和讨论,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8÷3=6(元)6×5=30(元)
提问:解决这个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谁愿意来说一说?
谈话:同学们,刚才他是根据表格从条件入手。如果从问题出发,可以怎样想呢?大家来观察表格第二行,想一想要求5本用去多少元,可以先求出什么?(单价)
板书:从问题入手
3、小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用了哪两种不同的思路?谁愿意说一说。
(1)从条件入手: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2)从问题入手:根据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
4、引导:你会不会对计算的结果进行检验呢?先独立完成,再在班内交流。
【设计意图】:为什么要列表?列表有什么好处?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清晰、简洁”上,更要让学生学会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时,教师能充分引导学生分别观察表格的每一行,体会既可以从条件入手想问题,也可以从问题入手想条件,进一步感受综合法和分析法这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学生在探究策略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列表整理是合理的、必要的、有价值的,并产生掌握这一策略的心理需求,形成了对这一解题策略的探究、体验。
㈡解决问题,体验策略。
1、解决问题:
谈话:同学们真了不起。小华买5本笔记本用去多少元会求了。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考考大家,你们敢不敢挑战?
提问:小军用42元钱买笔记本,他买了多少本?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怎样想?让学生先从条件和问题入手想一想,再填表,最后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
板书:18÷3=6(元)42÷6=7(本)口答:略。
谈话:通过两次用表格整理信息,你体会到什么?
揭示:利用表格分析数量关系比较容易。
2、比较体会:在列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谈话:根据上面两题的解答结果和表格,你会把两次的表格合并起来吗?
(先投影,再投影,再投影)
小明 |
3 本 |
18 元 |
小华 |
5 本 |
( )元 |
小军 |
( )本 |
42 元 |
谈话:我们还可以把这张表格再简化。表中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对应)根据上面两题的解答结果,让学生在书上填出括号里的数。
3 本 18 元
5 本 ( )元
( )本 42 元
3、引导观察:从左往右你发现了什么?本数与钱数相对应,每本价钱(单价)不变,要求5本多少元和42元可以买几本,都要先算什么?还可以怎样观察?从上往下,又发现了什么?本数增加,要付的总数也要增加,如果买10本,要付的钱跟42元比会怎样……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重点应放在让学生体会策略的价值,并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上。教学设计充分利用了教材及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用列表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这对学生解决问题进一步体验策略是及时而有效的。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通过比较体会,再次经历对数量关系的完整认识,积累解题经验,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本环节最后设计让学生观察,是引导学生根据条件和计算结果的排列,发现其中的规律,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到在三种量中,有一种量不变,另一种量变化,第三种量也随着变化的函数思想。
㈢巩固深化,提升策略。
1、完成“想想做做”第1、2两题。学生独立列表整理信息,并列式解答。(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业)。每步求出的各是什么?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让学生说一说。
2、完成“想想做做”第3、4两题。
引导学生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义。
3、投篮比赛。小黑板出示相关信息:
姚明在两场比赛中投篮30次,投中21次,得分42分。奥尼尔在三场比赛中投篮40次,投中30次,得分60分。解决下面问题:
①假设姚明保持这样的状态不变,下面五场比赛中姚明能得多少分?
②姚明平均每场比奥尼尔多得多少分?
【设计意图】:练习以教材为基础,同时适当补充一些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巩固列表整理信息的策略。“想想做做”引出了需要先求总量的所谓归总问题,设计了实际问题的变式处理,安排了与例题结构相同及结构不同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所学的解题策略解决问题,突出了列表便于整理解题信息和分析数量关系的重要作用。通过练习,引导学生领悟到:不管具体的问题情境怎样变化,列表的方法都是必要的,从而能够自觉地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运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并通过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㈣总结回顾,拓展策略。
1、谈话: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谁愿意说一说?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没有学习解决问题策略相比,你觉得解决问题的水平有提高吗?你还有什么疑问?
2、谈话:列表整理信息时你还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同学吗?
【设计意图】:本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情境—探究—体验—提升”为主线,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通过总结回顾,向课外拓展延伸,使学生互相补充,共同完善,加深领悟,激励学生自我发展。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