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要“生活化”
青岛太平路小学 王隽
任何知识都有它的生活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联系生活实际,捕捉生活中的素材,再现生活情境,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了,学生不仅容易接受和掌握,而且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探研兴趣,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有关同样的乐趣。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造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更无法谈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和新课改精神的实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捕捉生活中的素材,再现生活情景,给学生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化”的课堂,让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双用于生活”的道理。这样,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了,学生不仅容易接受和掌握,还对数学这门学科产生的浓厚的探研兴趣,从而对数学也就爱学、乐学了。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本身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识规律、已有的经验和学生的实际,转变“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实际的生活素材来取代。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我不是机械地教学书本上的例题,而是从商店门口的八折优惠牌讲起,再介绍公园买团体标如何优惠,这样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数学的活动中,真切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
二、再现生活情境,学生易懂乐学。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关、听得到的数学事实,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
例如,在“元、角、分”的教学中,就可以模拟买卖货物的情景,让学生轮流做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游戏活动。在活动之前,分发给学生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元等“假”人民币(这些人民币上的图案和真的一样)。让学生来认识这些人民币,要求每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是文具、小玩具,买(卖)后,让学生说出自己买(卖)了哪几种商品,各多少钱(用元、角、分来表示)。通过游戏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知道了解1元=10角,1角=10分,而且深深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乐学数学的情趣。再如,在教学“5的乘法口决”时,我启发学生借助自己灵巧的小手(每只手都有5个手指头),来帮助自己编口决,不够的求助同学进行合作,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自己很快整理概括出了5的乘法口决,还亲身体验了5的乘法口决的来源,学生很容易接受和掌握,学习积极性也大在提高了。
三、回归生活空间,做到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些在学生学完新课后,我都会出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让数学知识走出课堂。这样就会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我就让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动手按一定的比例把药粉和水配制成药水。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学生加深了印象,明白了按比例分配在实际生活中的用途很广泛的,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树立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又如,学过“圆的面积”后,我又让学生课后去找一找生活中圆的物体,让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算出这些圆而的面积,并且比一比,看谁的方法最多,从而让学生装学会把课堂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课外实际生活中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任何知识都有它生活的素材、实际素材。在课堂教学中,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利用好学生的生活经验这一重要的资源,让它成为课堂教学中一笔特殊的“财富”,让学生真正体会数学与生活有着同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