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校园动态-天山>快乐读书--天山>正文

校园概况

带着“四种意识”去听课(体育组)

发表时间:2010-11-24阅读次数:387

带着“四种意识”去听课

一、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涉及导入艺术、提问艺术、点拨艺术、暗示艺术、启发艺术、评价艺术、过渡艺术、结尾艺术、情境设置艺术、课堂调控艺术、课堂应变艺术等。课堂教学本身就是极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双边活动,它能充分展示教师的个性和创造美。老教师是如何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通过点、拨、引、导等多种手段化难为易、传道授业、精讲精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的?这是艺术,是新教师要认真学习并虚心吸取的地方。所以,新教师在听课之前,要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寻找”问题、“储存”问题,带着目的去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要不断澄清各种模糊认识,梳理知识网络,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度”,寻找课堂教学最理想的切合点。这样做的结果是既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又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二、  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新教师,学习固然重要,创新更是根本。只有学习,没有创新,就会扼杀新教师自身的生命力,就不能形成适合新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模式,更不能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对新教师来说,老教师的成功经验,固然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以终身受用,而老教师偶尔的闪失,也不失为一笔宝贵的“资源”。许多时候,成功的课新教师也许说不出什么来,但一堂课上显然的失败之处,最能给听课的新教师以很深的启发和教育。可见,新教师向老教师学习,一方面要学习和继承老教师合理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学习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敬业精神;另一方面,又不能不加分析地照单全收,应该用审慎的评判的眼光去分析。如老教师在落实教学目标过程中,教学形式的组织是否合理,教学程序的实施是否严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是否有效,教学重点是否突出,教学难点是否突破等,都值得我们新教师深思。就算老教师的种种做法无懈可击,作为新教师也应该认真探究:课堂的组织形式是否还有更好的?教材的处理方式、教学手段的应用是否还有更恰当的?活动的安排是否还有更精彩的?能否让学生学得更多些、更好些、更从容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教师只有用这种创新意识去听老教师的课,才会一方面使自己提高得更快;另一方面,从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从而快速地不仅使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教书匠”,而且成为一名适应现代化教育需要的科研型的教育教学专家。

三、“落笔”意识

这里的“落笔”有四层意思。一是指在听课过程中,及时记录有关的教学内容的重点、关键点,上课教师思维的闪光点,学生思维的亮点,听课人自己的疑点,同时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所表现出来的最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活动也给予及时的记载。二是指做了记录,以便在听课以后能及时与老教师或其他教师交流分析:成功在什么地方?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不足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造成不足?只要新教师日积月累地坚持下去,必定能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第三,及时落笔及时反思是为了学以致用。在总结和反思的基础上,新教师要及时修正教案,把自己的备课思路和老教师的课进行对比分析,大胆地去粗取精,扬长避短,依照自己的教学风格和语言习惯,写出符合自己特点的教案,认真实施,切忌生搬硬套,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第四,及时落笔也是为了能经常翻看听课记录,因为上面洒满了你的酸甜苦辣、得失错漏、成长经历。只有常翻,才能常新,才能使听课的意义落到实处。那种“为听课而听课”、听课以后把听课记录束之高阁就万事大吉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四、跨领域意识

听课的范围可以灵活、放宽。比如跨年级、跨学科、跨学校去听老教师的课。听听与自己截然不同的课堂,多加比较鉴别、批判继承、消化吸收会更好地开启教学思维,顿悟教学灵感,也有助于新教师早日成熟,缩短形成教学个性的磨合期,从而使听课成为教师成长之路上的强力胶,新教师最终青出于蓝。

总之,新教师在听课时要多学习老教师的长处、闪光点,为我所用。只要我们能有效地做到在听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提炼,每个新教师必将品味到自己每一份汗水培育出的每一份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