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保卫战.doc
《大江保卫战》说课稿
孙海青
一、说教材
《大江保卫战》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22课。文章真实地记叙了1998年解放军几十万官兵英勇抗洪的动人情景。是一幅融情、理于一体的文章。课文可分为三个版块:险情危急、保卫大堤、救护群众。学习这篇文章,主要是让学生感悟遭遇洪水侵袭时,人民解放军为保卫大堤和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二、说教学目标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主要设计了这样的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掌握8个生字,会识读1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方法与过程方面。结合本课来说,快速自主学习生字词的方法、运用多种形式、渠道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以读促悟的方法、抓重点词句感悟课文的方法、特别是感悟文章的表达方式应成为本课的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群体和个人描写、通过详细的叙述和概括的勾勒,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文字,感悟人民解放军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背诵,理解和积累课文的语言,感悟人民子弟兵为保卫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难点:引导学习和借鉴课文“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
三、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多数都没有经历1998年的那场世纪洪水,没有这方面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篇简洁的通讯报道,如果仅用常规的教学手段,就难以让学生仅仅依靠文本实现情景的再现,从而完全投入进去,进而影响理解的深度。
从学情上分析,五年级的孩子已掌握了一定读书方法,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但本文发生的年代与孩子们的生活相距较远,对这场十几年前的抗洪抢险的战斗是陌生的。形象思维依然是这一年龄段孩子主要的思维方式,因此介入形象化的媒介来促进语言文字的理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因此我计划引用大量的有关抗洪抢险的视频及图片资料,来降低难度,激发情感,促进理解
四、说教法
1.以情激情,进入文本。
要使学生很快的进入一定的情境中,那么教师首先得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因此,在上课初始,出示长江水系“告急”示意图(实)和千军万马会战长江的画面(虚);在讲到人民子弟兵抗洪时,则播放相关视频。这都是为使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渲染课堂氛围。
在乐曲和视频的基础上,配以老师深情并茂的导入语和朗读,就更加容易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震撼,使他们走进文本中。通过老师的一番过渡,可以看到学生在朗读中肯定是较有感情的。
2.以读激情,品味课文。
古今有多少名句格言都是说朗读的重要,比如“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等,而现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也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生诵读原文的练习为主线,就是通过多种方式联系学生的原有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从中可见朗读的重要。
在学习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品味感情,又使其不感厌烦。我运用了多种朗读的方法,比如:范读、指名读、齐读、自由阅读等。在本课中,第二与第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中比较多的进行朗读。比如在第二自然段中,让学生感悟人民子弟兵保大堤的情景。让学生自由朗读,找出哪些地方让你感到惊心动魄。学生一边读时,脑海中就有一个简单的形象存在;接着指名学生交流,让学生读读自己所划的文字,再说说。此时,脑海中的形象是更加清晰了。
另外,教师进行范读。从老师的朗读声中,学生的感情又进一步得到了升华。在一些关键句子上,采用了是引读,生接读的方法,并反复地进行朗读。这样的强化朗读,使得学生不易遗忘。
五、说学法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文章为什么“战”,怎么“战”,“战”的结果如何。这一贯穿全文的主线为我们实践这一方式提供了基础。横向的说我们可以运用“自读—质疑—交流—— 小组合作探究——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纵向的说:是以读为主线,以思为核心,以说为表达形式,展开师生、生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生成。
六、说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的生成“有效课堂”实现以上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三大教学环节:
(一)创情入境,展示自学,质疑问难,梳理主干。
1、恰到好处的情境设计,能够把孩子引入情境,激活思维,激发创造。教学伊始,教师在富有感染力的介绍98年那场抗洪抢险战斗之后,我计划播放《为了谁》这首专为抗洪抢险英雄谱写的mtv歌曲。以视听手段感染学生,通过歌曲中的一句歌词:“你是谁?为了谁?”向学生提问,在学生的回答中出示课题:《大江保卫战》,提出初读要求,激发学生初读课文。(这一教学设计,我充分考虑到,以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打破时空限制,让课文中所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来,动起来,引导学生一起走进文本,走近大江,从而达到突破这一认识难点的目的。)
同时提出你读懂了什么?这一要求。给学生广阔的自主学习空间。在这里学习方法得以实践,学习习惯得以培养。
2、展示检查自学情况。可以展示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认为难读的句子,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真正解决读正确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学生会的不教,学生能教给学生的不教,逐步梳理共同的疑难,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信息。
3、质疑问难,梳理主干。朱熹说过:学习贵在质疑,有疑才能促进求知。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针对本课,学生可能提出词语疑难、个别句子疑难?等等。教师要始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分类处理这些疑难;一定要从整体入手,梳理出主干问题,以此来促进中心的解决。本课中:为何“战”?和怎样“战”应是这一主干问题,应抓住这一问题,让学生以此来触摸文本。
(二)品析文本,指导朗读,感受战士们的献身精神
本环节主要以“以读促悟,读说结合,合作交流”为形式,以品词析句为主要内容,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中感悟文本。
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感悟险情“万分危急”,点出这场保卫战“气壮山河”。
首先播放长江险情的录象,看着这波涛滚滚的洪水,让学生说说想到了哪些成语?书上怎么写洪水的呢?接着指导学生抓住文中:“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这一排比句式,通过朗读,体会当时灾情的危急,然后在指导朗读时创设情景:假如你是一位播音员,你该怎样向全国观众播送当时长江险情呢?让学生来展读文本,用读再现险情,教师要做好生生之间的对话的点拨,使读的效果不断提升,凸显“万分危急”。(以上设计目的有三:一是让学生拓展了词汇量,解读了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二是实践和完成新课标中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目标;三是践行了诵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诵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灾情的急、重、险,为下文的理解奠定基础。)
最后结合文章描述想象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的情景:形成大江保卫战是“气壮山河”的初步印象。
2、接着进入再进入第2个环节的学习即“保卫大堤”:
这一部分主要运用感悟式读,批注式读的方式,抓重点句子品析。
首先,观看九江赛城湖的大堤抢险的图片,利用图片的视觉冲击力,让学生入情入景,然后再次回到文本,画出最受感动的句子,小组交流一下你感动的原因,充分展说,并通过诵读表达自己的情感。接着引导抓住重点句进行品析,体会表达方法,感悟思想感情。如: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风声雨声涛声,声声入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交融”。展开体会。
(以上设计基本实践了语文新课标的理念之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释放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团结互助的精神。实现王晓静老师讲的高年级语文教学要突出以品词析句为主的语言文字训练的要求)
3、做好群体场景和个人写照的比较。感悟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
感悟文本的表达方法是三学段明确要求的目标,本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感受这种表达的好处。主要可以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概括2.4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探讨这种点面结合的好处。
(三)、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为文之道在厚积而薄发”,由此可以看出积累的重要。根据文本的特色,既可以让学生积累优美词句,又可以积累表达方法,也可以积累情境画面,还可以积累情感体验,就本课而言需要注意三个方面:
1、品读“勇救群众”部分,积累背诵。
本段以排比的句式贯穿全段,强烈表达着人民子弟兵心怀人民,极力营救的情感。因此教师引导点拨出子弟兵“急切救人”,人民高度“信任子弟兵”这一主旨,让学生读好文本,感悟好文本,初步达到熟读成诵。这不仅是对语言的积累,也是对表达方式的积累。这是新课程给我们提出的要求。
2、播放大堤保住之后,战士们伤痕累累,疲惫不堪的图片,在音乐的配合下,把学生带入一种情景,适时提出,你们面对可敬可爱的子弟兵,想说些什么?面对肆虐的洪水,又想说些什么呢?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再次实践和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同时《为了谁》的音乐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
3、发生在九江大堤上的动人故事有很多,课后请大家搜集一下有关的动人故事和图片,赞颂子弟兵的歌曲,也可以仿照“点”的写法,写一些,在班上展示交流。鼓励创办之一主题的手抄报。把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这同时也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心趣,完成本学期《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中提出的学会收集资料,学会再实践中运用知识的目标。
七、说板书设计:
大江保卫战
(气壮山河)
大堤抢险(面)
铁汉本色(点) 英勇!人民子弟兵!
勇救群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