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 学科 青岛 版教材 一 年级 第 二 册教学设计
执教教师: 邹名绚
课题 |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实际问题 |
课型 |
新授 |
课时 |
1 |
教
学
目
标
重点★
难点△ |
知
识
与
技
能 |
1、 △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过
程
与
方
法 |
1、 在进行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过程中,初步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在小组的交流中学会解决相应的问题,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够逐步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
1、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在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中,能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环保意识。 |
教具 |
|
学具 |
|
教
学
过
程 |
教学环节设计 |
效果及评价 |
1、同学们,今天在讲新知识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做一个抓棋子的游戏。(请一位同学与老师一起抓一把棋子)
猜猜谁抓的棋子多?让我们摆出来给大家看看。开始摆
谁多?你怎么知道的?
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比较了谁和谁的多少?
那我们怎样摆能一眼就看出白棋和黑棋谁多谁少呢? |
|
|
|
|
|
|
|
|
|
|
|
教
学
过
程
|
教学环节设计 |
效果及评价 |
(一个对一个)
找同学上黑板上摆。
通过一个对一个的摆我们一眼就看出谁比谁多?(黑棋比白棋)
2、学生动手摆棋子:第一行摆8个黑棋,第2行摆5个白棋。
在摆棋子是要注意什么?(一个对一个)
找同学上黑板上摆
这是谁和谁比?谁比谁多?
哪一些是多的?谁能上来指一指。
这部分是黑棋比白棋多的。那这部分呢?(边指边问)
(黑棋和白棋同样多的)
所以我们把黑棋分成了几部分?一部分是?一部分是?
小结:所以我么可以把多的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少的数同样多的,一部分是比少的数多的。
出示主题图
1、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瞧,这些同学正在植物园里进行护绿行动呢!
你能从图中找到哪些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找信息)
你能根据找到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
|
通过游戏导课的形式进行了本节课学习的铺垫,这对学生学习好本节课的知识做了隐形的铺垫 |
教
学
过
程
|
教学环节设计 |
效果及评价 |
学问题吗?
(1)挂牌的和浇花的一共多少人?
(2)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
2、解决挂牌的和浇花的一共多少人?
这道题是求什么?用什么方法?
列式:15+10=25(人)
3、解决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
这是谁和谁比较?(挂牌的和浇花的)
借助学具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
在摆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一一对应)
活动要求:请大家摆完后同位互相说说,谁和谁比?谁比谁多?哪一些是多的?
(找两人上黑板上来摆)
请板贴的同学介绍摆的黑棋表示什么?(挂牌15人)白棋的?(浇花10人)
那谁比谁多?图中哪一些是多的你能上来指一指?(请位学生到黑板前指一指)
这部分是挂牌比浇花多的?那这部分呢?(挂牌和浇花同样多的)
|
在提出问题环节中,教师通过学生找到的数学信息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选择一个来进行集体解决,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的积极情感。
|
教
学
过
程
|
教学环节设计 |
效果及评价 |
挂牌的分成了几部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一部分是?
知道了挂牌的全部有15人,知道了这一部分是10人,求另一部分。用什么方法?(减法)
列式?(15—10=5)
15—10=5中的15、10、5代表什么?
小结:刚才我们从多的里面去掉和少的同样多的一部分,看
看剩下几就是多几。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1、因为有了护绿小组同学们的劳动,现在我们生活的更加多姿多彩了。我们来了解一下植物园里的种植情况吧!
红花有40朵,花有30朵。红花比黄花多多少朵?
列式:40-30=10(朵)
红花26元,黄花20元。红花比黄花贵多少元?
列式:26-20=6(元)
2、一年级展出了4幅画,二年级展出了24幅画,三年级展出了
10幅画。
|
(预设:如果学生说是浇花的10人,老师问:浇花的10人是挂牌中的一部分吗?那10表示的是什么?)
|
教
学
过
程
|
教学环节设计 |
效果及评价 |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在解决此类问题时,先能清谁和谁比?谁多?求多部分用减法计算。
|
|
作
业
设
置 |
基础性作业: 课后自主练习
拓展性作业:找找生活中的多多少
|
板
书
设
置 |
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实际问题
挂牌15人,浇花10人,挂牌的比浇花的多多少人?
15-10=5(人)
|
教
学
反
思 |
第一,通过直观操作,明示数量关系,紧扣减法含义,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要让一年级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算理和算法,直观操作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第二,让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教学某个知识,如果先让学生产生内在的需要,显然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都注意这样做。例如,怎样才能一眼看出哪种棋子抓得多?多多少个?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把两种棋子一一对应排一排,让学生感到“一一对应排一排”这个方法是“一眼看出”的需要。 |